辛弃疾的泪痕(4)

瓢泉庄园和稼轩,都显然不是陋室,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朱熹、陈亮、陆游、吕祖谦这些名士大儒都是这所豪宅的座上宾客。人们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饮酒,作词,看云发呆,闲适生活中偶尔发发牢骚,日子流水一般淌过,既可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可以是,天凉好个秋!

6、

辛弃疾的塑像。左手提宝剑,右手握书卷。

这是辛弃疾人生的两条主线。

初冬,闲游镇江,登北固山,看长江壮美,气吞万里如虎,想起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韩侂胄挂帅北伐,辛弃疾再次出山,发出廉颇老矣的慨叹。有人把收复旧河山当理想,有人把北伐当赚取政治资本的噱头,曾经沧海的辛弃疾认识了最复杂的人性,壮志未酬身已老,再回瓢泉,本想闲看云卷云舒,可那个秋日,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已经走向了人生尽头,死前仍在奋力高呼:“杀贼!杀贼!”

他的身后,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稼轩长短句》。

此外,还有十行书迹。

这是我们如今能看到的辛弃疾唯一的手札,一百一十字,每个都那么不像豪放派的辛弃疾。

《去国帖》全文如下:

弃疾自秋初去国,倏忽见冬,詹咏之诚,朝夕不替。第缘驱驰到官,即专意督捕,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坐是倥偬,略亡少暇。起居之问,缺然不讲,非敢懈怠,当蒙情亮也。指吴会云间,未龟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驰。右谨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

似乎是写给上级长官的信,落款“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秘阁修撰是荣誉性官职,江南西路提点刑狱,是实际工作,前面加一个权利的权,但这个权不代表权利,是暂且之意,无论如何,写信时的辛弃疾还在进行剿匪。有人推测,这可能是给朝中某个大领导的信札,目的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辛弃疾也懂,必须有后台,才能顺利开展工作。从后面辛弃疾屡遭弹劾来看,这封信并没有起到什么大作用,或者支持他的大领导也已经下岗,不久后,辛弃疾也被贬官,才有了带湖的隐退生活。

人性的复杂,对辛弃疾本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他有打鸡血的昂扬姿态,也有红袖拭泪低吟浅唱,他既献计献策忠贞爱国,也要经营自己保全其身。人生江湖,和光同尘,辛弃疾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他心中从未泯灭自己少年时代埋下的理想。在辛弃疾赋闲的时光里,也是宋金休战的时间,大人物不折腾了,小老百姓日子才安稳下来。1208年,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宋金再次和议,两年后,陆游去世,他没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即将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去国帖》的书法,风流儒雅,清秀可人,他的笔力是内敛的、沉着的,章法有杨凝式《韭花帖》之妙,这不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不是侠骨柔肠的辛弃疾,不是杀人如切瓜砍菜的辛弃疾,而是风流即将被雨打风吹时,还想着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的辛弃疾。

谋的是什么呢,大丈夫要做的一番事业吧。

这是辛弃疾的另一面。

《去国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这份手札上洇了一团墨迹,淡淡的黑,几乎占满了三个字的空间,在画面上很是扎眼,是辛弃疾不小心弄脏了信纸吗?我想不会,古人写信特别郑重,何况还是给上级写的呢,以辛弃疾的细心,如果脏掉,肯定要重抄一份。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这滴墨是如何落上去的,也不必去纠结,但每次翻到这页书法的时候,看到它的存在,就犹如看到一滴英雄的泪痕,凝固在历史的笔墨中,

少年时候,很喜欢辛词中的磅礴之势,读着读着,却更喜欢他文字里的惆怅,人生的百般求索和世态炎凉。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那斑斓的泪光里,有飒爽英姿,战火烽烟,有求田问舍,把酒言欢,也有委屈,有遗憾,有不甘,也许还有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