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泪痕(2)

完颜亮前进的脚步屡屡受阻,又移师瓜州,准备再渡长江。后方的耿京、辛弃疾义军趁势攻取兖州、济南等地,声势壮大;而金军内部人心不稳,危机四伏,终于后院起火,留守后方的完颜雍因为与完颜亮有夺妻之恨,借此机会发动政变,篡夺了皇位,史称金世宗。前方完颜亮决定先拿下南宋,再回头平叛,下令全军三日渡江,完不成任务的主将都要提头来见。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统军的将领决定先下手为强,先弄死你个完颜亮再说。《金史》记载:“乙未,浙西兵马都统制完颜元宜等军反,帝遇弑,崩,年四十。”

一代豪主死于部下的乱箭之中。

完颜亮之死,改变了战局。南方君臣沉醉西湖歌舞,本来就不想打仗,新上任的金主也要利用休战之机,整顿内务,巩固统治,宋金之间再次出现了短暂和平。

这个消息对北方义军来说并不利好,南宋皇帝下令义军解散。耿京听取了辛弃疾的意见,决定渡江归宋,辛弃疾奉命前往建康面君,高宗接见了他,甚是大喜,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返回山东复命,并准备将义军全部带去投靠南宋朝廷。但这时候,义军内部却出现了叛徒。

在辛弃疾离开的这段时间,张安国与金人勾结杀死了义军首领耿京。辛弃疾得知后,亲率五十骑兵,冲入张安国的大营,张安国正与金人饮酒作乐,尚未问清缘由,就被辛弃疾生擒于马上,等张安国的手下反应过来,辛弃疾早已绝尘而去。记录这件事情的洪迈,在《稼轩记》中有“如挟毚兔”的细节描写,臂膀夹一张安国,就像夹只小兔,可见辛弃疾膂力过人。然后,辛弃疾带着叛徒张安国和义军残部,开始南下,一路上整顿义军一万余人,“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束马衔枚,束上的是马嘴,衔着枚的是人嘴。枚,类似于筷子一样的木条。束马衔枚,目的就是在急行军中避免人出声马嘶叫,而且为了赶路,一天都吃不上一粒米,难怪高宗“一见三叹息”,真盖世英雄也!

3、

然而,英雄也有无用武之地的时候。

辛弃疾的勇敢和果断,早已传到南方朝廷。高宗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这个官职虽然不大,却开启了他在南宋朝廷的仕宦生涯。

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公元1162年,宋高宗因为在南渡中,被金军吓得丧失生育能力,也夭折了仅有的一个儿子,以至于后继无人,最后只能让位给养子赵昚,史称宋孝宗。

次年,改元隆兴,孝宗起用老将张浚,出征北伐。

就像现在年轻人从一个小公司跳槽到上市企业,本以为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才华,有一番大作为,但在残酷的现实中常常会碰一鼻子灰。在南方的生活,辛弃疾越来越感觉到和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朝廷显然不信任这位从北方归来的忠心好汉,不仅夺了他的兵权,给他的任命也是低品级的小官吏。他和他的北伐理想,在此后数十年间被人忽视。隆兴北伐,辛弃疾仿佛是被弃置的人,像《美芹十论》这样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政治军事意见书,朝堂上下也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如同张孝祥所言,“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英雄无用武之地,大好年华就在这一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化为泡影。

何止张孝祥、辛弃疾,一批有志收复中原的人,都在悲哀和感慨中终老一生了。

前有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后有陆游“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曾经在采石一役,阻完颜亮于江北,以一人之力挽大厦于将倾的虞允文,也在宰相的位置上去世了。

北伐成了一个死局。

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也只能牢骚一下。

4、

归附南宋之后,辛弃疾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才能没有挥洒在北方战场,而是用在了内部平乱上。

茶叶在宋金对峙的岁月中,成为边境贸易的大宗商品,虽然和议之后,南宋在给金朝的岁贡中包含茶叶,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北方的需求。这源于游牧民族需要饮茶帮助消化,他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银购买南方茶叶,因此,茶叶一直是宋金贸易中最主要的获利商品。因此,政府对茶叶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茶商的活路几乎被堵死。

淳熙,淳正熙洽之意。这是宋孝宗最后一个,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共计十六年。隆兴北伐失败后,对金国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孝宗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意志,国家不打仗了,一派熙和之中,他对政务似乎也有了倦怠,开始要享受一番清净了。

可是,当皇上的要想清净下来也是一件难事,内部的事更乱。淳熙二年,以赖文正为首的茶寇聚众造反,从湖北杀入江西,建立根据地,有颠覆大宋江山之势。政府派兵围剿,不仅没有剿灭,还让他们在游击战中壮大自己,这让孝宗既头疼又愤怒。宰相叶衡替君主分忧,推荐了一个人,并打包票此人出马,茶寇必除。

叶衡举荐的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杀,杀,杀!辛弃疾有勇力,有谋略,此时也杀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