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有个罗老师

一、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长安城的考生中出现了一张新面孔,几乎每一个看到这张脸的士子心里都多多少少有些开心。

他们觉得,原来和这位仁兄相比,自己还是蛮帅的。

更悲惨的是,这位仁兄自此次科考后,又连续考了九次,前后历经十几年,就是没能金榜题名(十上不中第),人送外号“淘汰郎”。

于是这位仁兄一赌气,干脆连名都改了:他原名罗横,现在叫罗隐。晚辈喜欢称他“罗老师”。

这就是罗隐,大唐诗坛最后一位个性鲜明的重量级诗人

罗老师的诗写得很直白,风格很接地气,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谁辛苦为谁甜”等,读者一看就明白,又能引起强烈共鸣,因而很容易流行。

凭借过人的才华,罗老师出道不久就收获了大量粉丝: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粉丝。若见其人,这些粉丝的态度立刻转变,因为罗老师的颜值很低。

据说宰相郑畋有个女儿,肤白貌美,还有极高的才情,酷爱吟诗作赋。某次,郑畋的女儿读到罗老师的“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瞬间爱上了罗老师。她幻想罗老师一定是个器宇轩昂、风流倜傥的花样美男。结果在一次家宴中,她在屏风后窥到罗老师的相貌,当场决定再也不爱他了。

二、

罗老师相貌究竟如何,实在不好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的脾气实在刚猛,丝毫不懂妥协。表现在科举考试中,就是在答题时屡屡跑题,还总是写那种讽刺意味极强的文章,被考官们嫌弃。

换句话说,罗老师并不是没有才,如果按照考试要求认真作答,根本用不着做奋战十几年的复读生。

有次投考,长安一带大旱,唐懿宗下诏征集民间大师作法求雨,罗老师在考卷上吐槽起来:“水旱灾害是上天降下的警示,凡夫俗子哪能解决!为今之计,只有请圣人用心祈祷,尽心政务,才有可能减轻灾害。征召民间那些骗吃骗喝的方士,只会让世人耻笑!”

这样直白地批评朝政的考卷,肯定会被判不及格,然后被扔进垃圾桶。

连败连战,连战连败,罗老师受了很大刺激,以致他在讽刺朝廷、针砭时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同情贫苦百姓而作《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他批评当权者误国而作《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放飞自我的罗老师还写了一本名叫《谗书》的小品集,里面的文章大多是有感而发的刺时讥世之作。

整本《谗书》,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别人写书是为了得到荣誉、富贵,我写书则是因为穷困潦倒,仅仅是为了抒发抑郁愤世之情。

当《谗书》被送到唐懿宗手里时,唐懿宗叹了口气:“这小子,没救了!随他去吐槽吧,朕懒得理!”

连续考了十几年,罗老师累了,也对朝廷失去了耐心。他决定休息,就到九华山上隐居。

此时,大唐王朝正被黄巢疯狂攻击,风雨飘摇。

罗老师没想到,盛世不吃香的他,到了乱世,一下就变得抢手了。

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喜欢文学,又与罗老师是同宗,索性对外宣称,罗老师是自己的叔父。他还模仿罗老师作品的风格,搞出一本诗集,取名《偷江东集》,也就是“偷罗老师诗文集”。

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也很崇拜罗老师,经常派人送钱送物,只求罗老师赏脸赠诗。每次得到罗老师的诗作,王师范总是爱不释手,在宴席间当众诵读。

五十五岁那年,罗老师嫌中原太乱,就到扬州投奔淮南节度使高骈。没想到高骈是“外貌协会”的资深会员,嫌罗老师其貌不扬,招待宾客时不让他露面。

罗老师在扬州待不住,转而投奔镇海节度使,即后来的吴越国主钱镠。

三、

罗老师和钱镠虽是同乡,却也吃不准钱镠的态度。万一钱镠和高骈属于同类人,他这不是去找难堪吗?

保险起见,罗老师给钱镠写了首诗,把自己比作汉末狂士祢衡:“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

钱镠见诗,果断回了一封信:“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

你是祢衡,我却不是黄祖。来吧,兄弟,这里将是你最理想的故乡!

确认过眼神,罗老师终于遇见了对的人。钱镠二话不说,直接将其聘用为幕府掌书记。

在钱镠的幕府,罗老师毫不拘束,一言不合就嬉笑怒骂,甚至写诗戏弄钱镠做过私盐贩子的黑历史

面对越老嘴越毒的罗老师,钱镠并不怎么计较,顶多笑着来一句:“别再戏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