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母亲的去世,使李叔同失去了“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和忧愁”,因此改名“李哀”,字“哀公”。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筹办《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本音乐启蒙类刊物。他署名“息霜”为这本杂志作序。同年,又以“李岸”为名,正式进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习。
1912年4月,李叔同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在上海与柳亚子、苏曼殊和陈无我等一起担任新创刊的《太平洋报》主笔,并负责编辑广告和文艺副刊。在发刊祝词栏中,他署名“江东少年”发表贺语。同年,还以“凡民”为笔名,先后在该报发表《广告丛谈》和《西洋画法》等文。
1913年7月16日,在写给好友许幻园的信中,李叔同落款“李息”,后又称“息老人”。
1914年,李叔同曾在《乐石社社友小传》中自述:“李息,字叔同,一字息翁。……生平易名字百十数,名之着者:曰文涛,曰下,曰成蹊,曰广平,曰岸,曰哀,曰凡;字之着者:曰叔同,曰漱筒,曰惜霜(惜霜仙史),曰桃谿,曰李庐(李庐主人),曰圹庐,曰息霜。又自谥曰哀公。”
1916年,李叔同在虎跑寺断食修行,体验深刻,“能听人平常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这一次脱胎换骨的修行,被李叔同视若重生。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人生体悟,他取老子“能婴儿乎”的语意,给自己取名“李婴”。断食期间,他还打算今后易名“欣”、字“仿同”、号“黄昏老人”等。这一时期,李叔同的信仰实际上并未定型,闲暇时常看理学书和道家书,案头就放着《道藏》,还自称“欣欣道人”。
1918年2月25日,李叔同在虎跑寺拜了悟法师为师,皈依三宝,为在家弟子,法名“演音”,号“弘一”。同年8月19日在虎跑寺正式落发为僧。
1920年,弘一以“昙防”名回信。
1921年又以“昙昉”名落款。
1924年,弘一先后用“胜臂”“善臂”和“胜髻”等名;同年11月又用“论月”名,后因名字歧异,邮局时生疑议,“希勿再用’论月二字”。
1926年,弘一改用“月臂”名,并自刻“沙门月臂”“沙门胜髻”“沙门演音”和“沙门昙昉”等印章;又用“胜立”名。
1928年,弘一曾用“弘裔”和“僧胤”名写信。
1931年,弘一改用“亡言”名落款。大概是有一次大师病重,曾手书偈语,其中一句“问余何适,廓而亡言。”
1933年,弘一请李晋章居士(弘一侄)制印,“其文字乞于下列数名中随意选之:亡言、无得、吉目、胜音、无畏、大慈、大方广、音、弘一。”
1934年,弘一用“髻目”名。
1935年,弘一又用“月幢”名。
1936年,弘一再用“一音”“月音”名。
1937年,弘一在《闽南十年之梦影》一文中说:“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1939年3月25日是弘一大师亡母谢世34周年,他在一册《前尘影事》上专门作了题记。这段时间,他深深陷入生命之初的回忆,经常梦见童年时的情景,因此也经常用“善梦”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