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2)

接着,大食又指挥村民们分工合作,有人扛,有人搬,有人倒,有人砌……几天下来,就筑成了一道河坝。水越蓄越深,上游的水改道了,清澈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钱田村,久旱的庄稼终于得到了滋润。

河堤一事坏了黄不仁的发财大计,他对大食恨之入骨,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与县官勾结,叫衙役下乡来催收田税粮租,不肯交的,就抓人封屋。由于灾年刚过,大多数的村民都没有多余的粮食和银钱可交,黄不仁便威逼诱骗那些交不出钱的人将田地低价抵卖给他,换取微薄的银钱渡过难关。大食看不惯黄不仁和官府互相勾结,昧着良心赚穷人的钱,一气之下,他打跑了下乡来催租收税的衙役。

此举正中黄不仁下怀,黄不仁在县官面前煽风点火,说有刁民抗税,必须严惩。县官不分青红皂白,上书驻守潮州府的吴总兵,并添油加醋,大肆渲染大食仗着武艺高强,带领民众抗税不交,恳请吴总兵剿灭刁民。吴总兵并不是是非不分之人,接到县官的书函后,心知是天降灾厄,并非民众不愿交租,而是实在交不起钱粮。但听闻大食武艺高强后,吴总兵爱才之心顿起,有心见上一面,便派人请大食到潮州府一会。

当吴总兵看到大食一副骁勇无敌的相貌,不由得心生赞赏,道:“听说你勇武非常,我亦是练武之人,不知你敢不敢与我比试一下?”大食生性耿直,以为吴总兵是官官相护,与县官狼狈为奸,不会为百姓说话,现在又想借武力使他屈服,于是他毫不示弱道:“比就比,谁怕谁!”于是,两人就在校场上比画开来。

二人拳打脚踢,你来我往,都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吴总兵年少学艺,精通各路拳法,大食则没有正经学过武术,全仗着力大胆粗。两人斗了数十回合,不分上下。吴总兵暗想:拳怕少壮,再比下去,我肯定讨不得好,不如握手言和。谁知他略略分神,胸口便中了大食一拳,他急退两步,屏气凝神才缓过气来。如此一来,吴总兵连忙叫停并赞道:“壮士好功夫。”而后吴总兵请大食入座上茶,向其了解抗税一事的来龙去脉,茶罢吴总兵送大食出门,请大食回去静候佳音,他自会上书朝廷请示能否减免灾区的赋税。

谁知,大食还没有回到村里,他打败吴总兵的消息便传到了钱田村。乡亲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害怕,打了衙役已是大事不妙,如今连吴总兵也打了,不知上头会如何惩处。黄不仁趁机散布谣言,说大食得罪官府,必将引来杀身之祸,官府也会将钱田村拥护大食的村民赶尽杀绝。众人听后,个个忐忑不安,人心不宁。

大食的父母皆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没见过世面,黄不仁趁机心生一计。他对大食的父母说,如今大食危在旦夕,必须躲起来才能保住性命。大食的父母赶紧问黄不仁如何才能避难,黄不仁心中不禁暗自得意,如此这般忽悠了大食父母一通,大食父母连连点头。

大食一回到家,他的父母便说村里的枯水井里堆积了许多淤泥和枯枝,要他下到井底去清理,以便大家用水。大食不疑,独自一人下去掏井,刚到井底,井口便落下无数大石,原来是黄不仁带着人往井里投石。

之后,黄不仁命人用沙石将水井填满,封口弃置。恰在这时,吴总兵带着圣旨来到了钱田村。圣旨道,皇上体察民情,特下令减免钱田村当年的赋税,又因吴总兵举荐,得知大食力大无穷,是难得的将才,特召大食入京当御前护驾将军。

至此,大食父母才知中了黄不仁的毒计。吴总兵了解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命人扒开井封。将士们挖开沙石,惊喜地发现大食并没有死。原来井底的左侧有一个能容纳一人大小的空洞,大食在井底时躲了进去,避开了落石的攻击,这让他有了一线生机,直到获救。

两个月后,大食出发到京城为皇帝效力,而黄不仁因残害忠良,被抄家处斩了。后来,大食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其为人又忠孝仁义,皇帝为表彰大食,特下令在他家乡的井边立了一块石碑,名为将军碑。钱田村的村民们常有人来看这块碑,就好像大食永远在家乡守护乡亲们一样,大家都将大食永远地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