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为什么是船票

余光中先生在一次演讲时,有学生提问:“请问余先生,您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是怎么写成的?”

余光中回答说:“写《乡愁》只花了二十分钟,但是这份情感在我心中已经酝酿了二十年。《乡愁》有很多写实成分,第一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邮票是写实,那时寄宿于学校,离家十几里山路,有时周末没回家,就写信与母亲联系。第二段:‘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新婚不久,便出国留学,也从美国坐船回基隆。”

有学生问余光中:“乡愁为什么是船票,而不是机票、车票?”

余光中说:“船票有古典意味,像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比较适合这首诗的风格,机票和车票太现代化了。船票同时又对应了后面‘浅浅的海峡’。”

回答完这个问题后,余光中接着讲道:“《乡愁》的第三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母亲去世后就放在矮矮的坟墓里,所以这也是写实。”

有学生问道:“您在《乡愁》中写了小时候、长大后、现在,没有写未来,为什么没有未来?可不可以连接上未来的一段?”

余光中立刻吟出:“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我来这头,你去那头。”

最后,余光中总结道:“我在对乡愁的抒发中找到了释放和安顿,也获取了支持和力量。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在我的创作中,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一种历史归宿感。就哲学的意义而言,精神上没有归宿,就是乡愁。只要精神家园的追求是永恒的,乡愁便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