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种菜的散文家

当我们疲于抢菜、囤货,注意力被各种信息牵制,陷入焦躁不安时,远在新疆菜籽沟的刘亮程正忙着种菜、耕地、做木工。

刘亮程今年60岁,20世纪末,因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一举成名,这本书感动了无数人。一位经历过逃荒、丧父等各种人生动荡的作家,他笔下却几乎没有对苦难的描写,他更乐于写乡村的平凡日常:太阳的起落,一场又一场的风,就连一朵云、一棵草、一只蚂蚁,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10年前,当我来到菜籽沟,我觉得这里和我出生的村庄太像了。

那些人家的房屋,沿着小溪和山边,三三两两地排列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幅山水画。

许多村民已经迁走,400多个农家院落,只剩下了100多户人家。剩下的空房子,也可能很快变成废墟,我心疼得不行,决定把家搬到这里来。我邀请了30多位艺术家,我们一起申购了几十户农宅,开始在这里生活

我还看上一所老学校,占地40亩,里面都是参天古树。买下来的时候,所有的教室和办公室里,都积着厚厚的一层羊粪。我们把羊粪一锹锹地清理出来,找到了摆放学生课桌的地方,找到了讲台,还找到了那一代学生留下的铁皮铅笔盒。

我把这所学校做成了国学书院,取名“木垒书院”,给自己封了个“院长”,算是给自己的后半生找了一个营生。从那时候到现在,我忙忙碌碌地折腾了将近10年。

我每年都会招3到5个志愿者过来跟我们一块儿生活、耕读,给他们安排一些有意思的活儿,让他们和我一块干,比如扎一段菜地的篱笆墙,或者修一段路,或者是做木匠活儿。这些志愿者多半是大学生,还有研究生。他们在学校已经读了太多的书,现在最需要的是动手去做事情。在实践中学习,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状态。

3年前,这里来了一个博士生,他是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正在写一个剧本,写不下去了,便躲到这里来耕读。当时正好是春天,我买了一些树苗,他帮我栽树。之前他从来没有栽过树,他挖完几个坑,把树苗一一栽进去以后,觉得非常有收获。我想以后在他的剧本创作中,他也会懂得如何“栽树”。

我的文章被收入中学课本之后,我经常在微博上看到一些学生的留言,尤其是关于《寒风吹彻》那篇文章。有女生留言,她在课堂上读着,会忍不住流泪,甚至哭出声来。

对那些孩子来说,他们已经读懂了那篇文章。但是他们又说,一旦开始做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他们就痛苦无比。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很多时候是在用教数学的方法来教,语文教育应该让孩子形成无拘无束的、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却把它收紧到一个窄窄的标准答案里。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去世了。二年级没上完,村子里的学校就关闭了,隔壁村的学校又离家太远,我就只好在家闲待着。直到十几岁,我才重新去上学。

那时候,我喜欢看新疆辽阔的戈壁滩,能看见地平线,还有头顶如穹庐般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少有绿色,裸露的荒漠带给人一种荒凉感。我一遍又一遍地看,怎么也看不烦。

后来我有了继父,他是一个说书人。一到晚上,村民们就聚集到我们家。那时候我们家的房子小,大人就坐在炕上,小孩就蹲在地上或者坐在小板凳上,听我继父讲《三国演义》《杨家将》《薛仁贵征西》……他讲一遍我就能记住,还可以讲给别的小孩听。尽管那时候我没有读很多书,但继父让我很早就听到了一些书里的故事,也学会了讲故事。

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还孩子一个童年

我的小外孙女,几乎不用人管,把她放在地上,让她坐在一大堆玩具中间,她就能把所有的玩具都编成故事,小小的心中装了好多有灵性的东西。

有人问我,我写了那么多院子里拉磨的驴、灶旁搬麸皮的蚂蚁、八条腿的小虫、滚粪蛋的蜣螂,并且在这些事物身上能发现美,是不是因为我特别敏感,或者异于常人。

其实并不是。很多孩子小时候都会对着一只虫、一朵花发呆。大人不知道他在看什么,但他肯定看到了远比大人看到的更丰富的东西,而这就是童年。只是很多人长大后,把它忘记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很焦虑,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可能他们挣钱的欲望比我们那时候的更强烈,生活的压力也更大。物质可以改变表面的自己,却不能改变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他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是一座建筑,父母很早就给了我们一个内心世界,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从文学、哲学等各不同领域来获得自己的心灵养料,构建一个更高贵的内心世界,安顿好自我。这样即使遇到大的挫折,这颗能够自我安顿的心也可以让你安静下来,重新出发。

面对命运的波澜,我觉得普通人要有一个普通的关注点。如果丧失了对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的关心,你就是一个虚妄的人、一个躲清闲的人。

2021年,我加入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每年的四五月,我都会抽时间去看看野骆驼。新疆的野骆驼已经濒临灭绝,我想去录制一些视频,呼吁大家关注它们、保护它们。如果能够帮助野骆驼做点事,那就真是一件大事情。

我觉得身边发生的好多事都很大,比如,我们院子里丢了一只猫,村里一个老人住院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大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只是我们容易视而不见,把它们当成小事,而我们最终还是会回到大地上,关注一年四季,关注春耕秋收,然后生儿育女,一年又一年。这才是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