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部什么书?

老子》是战国一部晚出书,不仅在《论语》后,还应在《庄子》后。《老子》书中许多重要观点,几乎全从《庄子》引伸而来。只因其文辞简赅,故使人更觉很像是义蕴深玄。

荀子说: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伸。(《荀子·天论》)

大概《老子》书出在荀子稍前一个不知名人之手。

道家有庄老,等于儒家有孔孟,这是中国思想史里两大主要骨干。上文讲述庄子思想,没有详细说及他对“道”字的观念,此刻借老子的话来补述。老子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老子》二十一章)

这是说宇宙一切原本于“道”,开始于“道”。道是惚恍窈冥的。说没有又是有,说有又是没有。从道中先有法象,再有万物。此说遂开后来易传中之思想。万物分析到最后只是些精气,精只是气之极微不可见者。这些精气运行,有它常然可信之规律。宇宙一切现象,永远是那些精气运行所变化,因此宇宙只是一道体。我们明白得此道体,便可明白宇宙一切众始。甫即始也。老子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这是说道先天下而有,道是绝对的,独立。又是循环的,周行。宇宙一切都由道出,为天下母。道是运行向前的,逝。但它向前到某一限度会回归的。反,即返。老子又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

大道运行不息,但必反本复始,归根回原,所以是至动至静。此种运行既有常轨,故可信。人该先明白得此道运行之常轨。即天地间一切现象,亦莫不在遵循此运行之常轨,故曰: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三十九章)

“一”即是道,没有道便没有一切,甚至没有天、地、神,与万物。亦将没有侯王。所以说: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老子》三十九章)

所以天、地、神、物,尽将效法于道。但道又效法什么呢?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绝对的,因此道无所效法,即效法其自体,故曰“道法自然”。

人如何效法道呢?首先当明得此道所呈现之象。天地间必然有两种相反现象之对立,老子曰: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但此诸种对立现象,并非安住固定,而常在变动中。对立的变动便是对流。老子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此种对流,好像有一个天意在主宰着,故老子又称之为“天道”。老子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

道之运行,常向其相反处,此即对流。强便转向弱,弱便转向强。成便转向败,败便转向成。人心好强好成,道则无所存心。故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五章)

万物生复死,死复生。万物虽想长生,天地并不管这些。惟其无心任运,故能“虚而不屈,竭也。动而愈出”。所以道虽永远向前,却是无往不复。老子说: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老子》三十六章)

这些天地间现象的变动,其起始常甚微,但到后则甚明。人之智慧,则当能明其微处。人若明白得此微,则自知所以自处。故老子曰:

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

因刚强必走向柔弱,柔弱却又转向刚强。故曰: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四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