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再试着回忆:当时,你的内心产生了什么冲动?你想大喊大叫或者扔东西吗?有没有想要避免眼神交流,马上逃离的冲动?你有冲动行事吗?还是做了别的事?
回答完这一系列问题,你就可以给情绪命名了。
你的情绪属于哪种基本情绪:高兴?伤心?恐惧/惊讶,还是生气/厌恶?
为什么给情绪命名这么重要?
美国精神医学临床教授丹尼尔·席格给出了独特回答:“如果你无法说出它的名字,就无法驯服它。”
3.不要评判感受,学会接纳情绪
评判自己的感受,只会平添痛苦。比如,孩子在学校打架,你很生气,朝孩子发火。事后,你又会反思——也许孩子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或者和朋友吵架了。然后,你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爸爸”。
于是,你不仅对孩子感到生气,还会为此感到自责,情绪不仅没有缓解,还增强了。
要记住,情绪没有好或坏、对或错,它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你产生了某种感觉,就是你此时该有的感觉。
但你也需要注意,不要将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比如,感到愤怒(情绪)和生气时大喊大叫(行为)是两码事。如果你发现自己会评判某种情绪,可以再思考一下:你是从哪里得知“悲伤是不对的”?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接纳你的情绪。接纳,并不是说你要喜欢这种情绪,或者希望它一直存在,而是你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
可以试着写下这些句子,比如:
我很生气。
我觉得生气没什么。
我现在生气是有道理的,因为……
我的脾气大,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我的成长环境不好。
你可以重复这个小练习,不要进行自我对话,因为很容易又开始自我评判。
最好把这些回答写下来,或者存在手机里,这样你就可以随身携带。
有情绪时,翻出这些句子,读给自己听。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对这种情绪的看法变了——你变得更能接纳自己的情绪,更少地评判自己的感受。
4.“反其道而行之”,降低情绪的强度
一旦你稍微平静一点儿,弄清楚了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并且接纳了它,下一步,就是决定是否要做些什么来控制这种情绪。
你可能会想:“这种情绪让我不舒服,我当然想控制这种情绪。”
但请记住,任何情绪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重要的是,你要弄清楚情绪在传达什么信息。
“情绪爱自己。”也就是,情绪会驱使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来强化这种情绪。
这会让我们掉入一个死循环,所以,我们要打断这个循环:通过做出相反的行为,来减轻情绪的强度。
比如你在情绪低落时,可能会自我孤立,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和外界联系。
此时可以尝试做出一些相反的行为:和朋友联系,或者和他们待在一起,继续参加一些你平时会参加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你要确保自己是享受这个过程的,你会感到愉快或平静。
有时,通过做相反的行为,会很快产生效果,但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你需要持续练习,才能转变对情绪的认知。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压抑或摆脱情绪。因为任何情绪都是有意义的,如果这种情绪阻碍了你,那么你就可以用这个技巧来减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