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用智能手机之后(2)

“这个尝试在短期内的确增加了生活成本。但要真正舍弃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才能在低科技的生活中,找到原本被夺走的部分,比如时间,比如被分散的注意力。不过,所谓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究竟是无所谓的,还是得要用其他方式弥补的,这需要通过体验去衡量。”Leon说。

一个月后,Leon购入一部仅有巴掌大、不能插卡的智能设备,连上无线网就可以使用。用完,关机,再扔回包里。智能设备里仅安装了一些不得不用的软件。

如今,试验已经进行了两年,Leon将屏幕上省下的时间都用在什么地方了?他是否达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

答案是,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想象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偶尔从同事那里听到,从前性格急躁的他好像变得有耐心了。

“‘数字断舍离并不能让人变得与众不同。大多数人都离不开智能手机,但并非所有人和手机的关系都是不健康的。”Leon说,“不刷手机的日子,虽然无聊,但并不糟糕。我也会在闲暇时间反思,什么样的科技是被人需要的,怎样与数字网络共处是令人舒服的,并在这种无聊中获得新发现。”

两年间,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是,Leon和好友线下聚会的次数变多了。他爱好摄影,有了更多的时间旅行拍照,今年还计划办一场摄影展。读书,健身,摄影,放空……“碎片时间不利用起来,就真的’碎在那儿了。”Leon说,“即使什么都不干,就在家里发发呆,也是放松的。”

和互联网友好地互动

Leon提到,当一个人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和意图不匹配,以及使用电子产品没有获得满足感时,基本可以判定他正处于一种“数字不健康”的状态。

在与不同人的接触中,Leon感觉到,很多人都能觉察到自己的“数字不健康”状态,但仍不愿意脱离它。“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因为工作需要,因为必须及时回复消息。”Leon说,“我觉得大家会产生一种防御和戒备的心态,但其实没有仔细想过‘数字不健康这件事。”

比“数字不健康”更极端的,是数字媒介的滥用。数字媒介传播的速度之快、信息之多,让人们很容易变得不理智和狂热,出现“数字成瘾”的情况。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玛丽·K.斯温格尔在《劫持》一书中表示,数字成瘾的过程如同赌博,大多数人在赢了钱之后,并不会及时停手。这变成一场循环,持续地按下输入、搜索、发送按钮,持续地想要寻找新的东西,随时随地,无休无止。

当Leon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在网上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私信。有一名学生曾向Leon分享自己的经历,参加完考试后,他的手机没电了,本想租一个充电宝,犹豫了一会儿后,决定断网一下午。这个下午,他到处漫步,看到刚刚孵出的小鸭子,看到一对情侣吵架又和好,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很久之前就想看的书……

“完全戒断网络这件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如果真的想尝试,不妨试试抽一小段时间进行断网,陪伴家人和朋友,感受身边的气息,这样就很好。”Leon说。

Leon有时会怀念自己留学的日子。清晨4点30分去健身房,在路上会看到送报的小货车慢慢地驶来,挨家挨户地投递报纸。送报纸的小哥穿着绿色的衣服,笑容洋溢在脸上,像一只晨起的小鸟。如果主人很久不在家,报纸会囤成小山堆。书店的架子上,也有一排摆满了报纸、杂志。

哪种生活方式更适合自己,取决于个人选择。但面对数字焦虑、信息过载,多一些警惕和反思,意识到打开某个软件的使用意图是什么,才能更高效、更好地利用数字科技。

“曾经我觉得互联网上什么都有,但我现在更深刻的感受是,互联网之外还有更多。”Leon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