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民认为《水浒传》含有大量“歌颂滥杀无辜、毁灭人类三观、恶毒污蔑丑化女性”的情节内容,容易“毒害青少年”,呼吁将《水浒传》的篇目从课本中剔除。引发各界人士讨论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部分人对于现代与古典、文学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冲突的疑虑。
其实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有几句流传久远的古俗“男不看《三国》,女不看《西厢》”“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即古人认为这些书籍传播的都是一些权谋心机之术,诲盗诲淫,不仅少年男女看了会模仿学坏,成年人也容易受引诱教唆为非作歹。明代还有一个以讹愚人的民间传说:罗贯中的子孙三代都是哑巴,是他创作《三国演义》毒害遗祸世人应得的报应。
类似的例子,国外也数不胜数。今人都知道已被各国读者广为接纳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洛丽塔》《北回归线》这些名着,诞生之初曾引发过争议。19世纪末,马克·吐温的儿童冒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了准确还原美国南方习俗,采用了一些方言性粗鄙俚语进行描写,结果书一出版就遭受质疑。美国着名《生活》杂志认为书中哈克贝利用斧头杀猪的情节会被小男孩模仿,思想上留下暴力的种子。马萨诸塞州一所着名私立中学的图书馆也宣称此书对公众有害,绝不会收录提供给学生阅读。
20世纪初,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作品被评论家斥为极丑,芝加哥一批艺术生公开在艺术学院门前烧毁马蒂斯的名作《蓝色裸体》。1973年,颇受美国青少年读者喜爱的作家冯尼古特的小说《第五号屠场》被北达科他州一所高中认为是色情读物,把从学生手上搜来的三十二本书一起焚毁。
但是到了今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最好的小说,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烧毁马蒂斯作品的同一家艺术机构,一百年后又发起了对马蒂斯作品的大型回顾展。《纽约时报》评选的20世纪最好的一百部英语小说,《第五号屠场》名列第十八位。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人的困扰多不是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源自对事物的看法。用这句话来探讨文学与现实的冲突,再恰当不过。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就在于作品的力量,能如实反映出不同的时代下,人们关心什么又做过什么。不同的作品,其实是在用不同的叙事探求人类行为的边界,扞卫时代下的正义,呼唤人性的良知。很多时候,呈现的内容或细节,并不总是光明叙事,也会很丑陋、混沌、黑暗,读者若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反省反思,就能洞察到更多,产生有效的免疫机制。
反之,过多地追求“正面叙事”,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读者最终只会得到一段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阅读体验,而不是受到引导,从此走向精神和思想层次更深、更有意义的生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是把文化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二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要求制造道德标高,认定某一本书、一张画、一首歌、一段影视“会毒害他人”,就进行封禁或剔除,即为让文化成为监狱的方式。评判文学艺术作品“有毒”或“有益”,只有广大读者和时间,才是真正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