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由你

有个故事说,在一场战斗中,上尉发现一架敌机俯冲过来。按照防空常识,他理应立即就地卧倒。可上尉发现离他不远处有个小战士还愣在那儿,就顾不上多想,飞奔过去一个鱼跃将小战士扑倒在自己身下。一声巨响过后,上尉拍拍身上溅落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已被炸成了一个大坑。这位上尉不顾个人安危救人的同时,也救了自己一命。于是人们感慨说,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这类故事如果放在我国古代,笃定会被视为经典案例,写入果报类笔记中。

在我国历代通俗文学中,大到朝代更迭,小到个人际遇,笔涉兴衰定数、善恶因缘的文字很多,不能说篇篇如是,但也每每得见,几乎成了永恒的母题。这一母题,把人间祸福视为超自然力量左右的结果。不仅话本小说传奇,稗官野史有记载,而且类书或正史也多有收录。与话本小说不同,类似野史的笔记,有时间有地点有名有姓,信不信由你。

这世间,人为的事不足为奇,天降的事倍加神秘。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离奇,不信的人也将信将疑了。当这样的传闻被收录到典籍中,其影响力就不是民间传闻所能比拟的了。那么,古人为何要花那么多精力去虚构荒诞的故事呢?

一是惩恶扬善,劝人安分。人们相信定数,就不会怨天尤人;恐惧报应,就不会为非作歹;各安天命,恪守本分,积德行善,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对个体而言,那些受伤与不安的心灵可以得到慰藉;对社会来说,可以发挥抑恶扬善的教化功能。

二是吸引眼球,招徕读者。写书、说书的人总是希望喜闻乐见的人越多越好,倘能把故事写得曲折离奇,说得活灵活现,让看官欲罢不能,急切要听下回分解,功夫就到家了,所谓“无巧不成书”。

其实,世间有许多事靠臆测解释不通。“一语成谶”是玄机还是定数?“怕啥来啥”是偶然还是必然?“说曹操,曹操到”,是感应还是巧合?稍加思考答案昭然,只不过人们不去较真儿罢了。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墙,总觉得它就要塌了,见有人路过那里,就提醒他们绕道走。路人不以为然,照走不误。接连三天下来并无险情发生。老太太觉得有点儿奇怪,便走到墙根下看个究竟。就在这时,那堵墙轰然倒塌,老太太被埋在灰尘瓦砾中。按理说,老太太一片好心,不该有此结局,这不是巧合又是什么?

劝世教化这件事,在经济与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里,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有时也是迷信与蒙昧得以流行的麻醉剂,只有辩证地、科学地、理性地去看待这一切,才是构筑精神世界、解脱尘世困扰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