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印象

白马湖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风姿绰约、形态万千,我用探寻的视角、情感的笔触再次走近它。白马湖古称“马濑湖”,坐落在江苏淮安、洪泽、金湖、宝应四县区的交界处,因其形态酷似一匹桀骜不驯的白马而得名。白马湖原与入江水道、宝应湖、高邮湖相互连通,具有灌溉、航运、养殖等功能。白马湖流入温山河、新河、永济河、浔河、草泽河、山阳河、桃园河、吕良河、花河等,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沿岸地区的百姓和生灵。

碧波万顷的白马湖,历史上有“五荡十二湖”之说。金湖建县时,有识之士挑选“津湖”与“珠湖”为县名,最终选择“津湖”并用谐音“金湖”定为县名。

白马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治水之后,铸造九鼎,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当时的白马湖归属扬州范围,境内的先民为东夷部落的一个分支——淮夷。淮夷子民以渔猎、农耕为生,白马湖是他们繁衍生息的母亲湖。自古以来,白马湖还是沟通南北的水上运输要道。湖中茂盛的芦苇、蔓延的蒲草等植物,是隐蔽藏身的好去处,被称为“水上青纱帐”。

白马湖湖水清澈,水鸟蹁跹,映着蓝天白云的倒影。湖岸边翠绿的垂柳,似少女袅袅婷婷,飘逸着纤纤柔发。夏日,湖面上荡出几叶小舟,采莲的姑娘们在红花绿叶间来回穿梭,唱着动听的渔歌。古今文人写下华丽的诗篇,唐代刘禹锡曾在此泛舟,留下了《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作者以流畅轻快的笔法,勾勒出一幅水乡阳光朗照、湖平如镜、紫菱如锦绣的美丽画面。明代才子郑正中对白马湖的喜爱跃然纸上:“白马湖中霜月铺,渔舟泄泄倚葭芦。网来巨蟹脂如玉,愿向君王乞此湖。”

前些年因人们自然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白马湖一度经历了圈圩养殖、舟楫难行、水质恶化的痛苦。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实施了七大类共36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总投资约34亿元,使碧波粼粼的白马湖又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置身湖中,浮光跃金,波涛起伏,美丽自然的景色使人陶醉。春日,湖荡上连片的葱绿野草随着清风翻滚着绿色的波浪,鹅鸭时而拍打翅膀潜入水中,时而钻进绿草丛中追逐嬉戏。谷雨过后,广袤的湖滩在夜晚蛙鸣一片,此起彼伏。夏天,碧蓝的天空,当老鹰从天上俯冲下来时,水面上的鸭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潜入水中。在湖荡边长大的孩子三五成群在荡边采摘莲子。他们追逐嬉戏,和鹅鸭争拍水花。初秋,湖荡的芦花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沙”的响声。晚秋的白马湖湖水清澈、宁静,天空飘荡着白云,无边无际。初冬时,很多人到荡滩上收割芦苇、蒲草,形成另一番景致。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冬天,天气寒冷,一群孩子手拿鱼叉、木榔头跟随大人砸冰捉鱼,冬天和初春是荡边人家捕鱼摸虾的大好时光。

白马湖有久负盛名的“渔家宴”,大锅熬鱼、大碗吃鱼,俗话说“一生吃一次渔家宴,天下的筵席不再馋”。那年我去金湖县品尝到了各种美味,白马湖的湖产珍品有“大三鲜”甲鱼、黄鳝、螃蟹,“中三鲜”白鱼、鳜鱼、鳅鱼,“小三鲜”银鱼、湖虾、黄鳜鱼,“特三鲜”龙虾、河蚌、田螺,还有“素三鲜”芡实、荷藕、菱角,味道鲜美,风味醇正。这里盛产的各种水鲜,年产量以万吨计,成为全国平原湖泊生态保护的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放眼白马湖畔,99座小岛炊烟袅袅,仿佛诉说着远古的传说。岛上的胡杨、垂柳林立,羊群、野鸡在河畔自由自在地觅食,天鹅、水鸭子飞于其间,水上的莲花与岸边五颜六色的野花争奇斗艳,构成一幅美丽的水乡田园风光图。这别具一格的梦里水乡,是经过白马湖人多年的治理、梳妆而改变的模样。

沿岸地区的人们深爱着白马湖,白马湖是故乡人民心目中充满情义的湖。200名乡土民歌手曾沿白马湖南下,先后跑遍了周边3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庄,搜集歌词1000余首、曲谱100多首,整理研究200多万字的民歌资料,反映出这片古老土地上深厚的农耕文化。例如《白马湖民歌》娓娓道出白马湖沿岸的风土人情,《美哉白马湖》谱写了荷香文化,充满水乡情韵的“南闸民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人类依水而居,河流、湖泊孕育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白马湖入选国家重点江河湖泊保护计划,未来的白马湖将更加美丽。

白马湖兴盛的时候,水草丰茂、渔灯点点,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湖荡生态也发生了改变。当谈起白马湖生态的未来与坚守,谈起自然与人文的感动与珍惜,我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剌游历白马湖留下的诗句:“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灯落远汀。”诗中的白马湖满湖芦苇、满湖茭草、满湖鱼虾,还有只只渔船、盏盏渔灯……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自然与人文和谐交汇的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