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木心先生的一句话:人生在世,需要一点儿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
也许人在吃不上饭时,温饱成了生活的全部重心和焦点。可是一旦物质上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人就会不自觉地变得诗意起来,总是渴望活得更有质感和厚度。
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和天文知识等的支撑,也需要诗歌、音乐和艺术聊以慰藉。前者便利了人的生存,而后者才真正让人活得更像人。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1942年5月的一天凌晨,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刻,德军的铁蹄踏碎了巴黎人的梦境。在侵略军进城的当天夜里,一个名叫洛希亚的卖花女悄悄起身,开始了一项不起眼的工作。第二天清晨,凯旋门广场周围大部分人家都收到了一束玫瑰,里面附着一张字条:“明天上街请怀抱鲜花……”
那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道的侵略者突然发现,在街上迎接他们的不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卖国者,也没有挺着脖子高呼口号的抗议者。
在巴黎街头,德国军人见到了大批手捧鲜花的女子。她们满面笑容,充满自信与对生活的热爱。那一束束玫瑰,充满对占领者的嘲弄和不屑。
多少年后,当战争的硝烟不再,当历史的残酷记忆逐渐在我们脑海里褪色,洛希亚这个名字仍然屡屡被人们提起。因为这件事,很多人称其为“巴黎的玫瑰”。诗、玫瑰、爱情、信仰、悲悯、公平与正义,以及更多美好的东西,其实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
你可以肆意蹂躏一块土地,却无法阻止这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你可以从肉体上消灭一群人,却无法铲除他们对美的信仰与热爱。无论哪个民族,只要生活的勇气与自信还在,就不能说已经被真正地征服。
巴黎这座战败的城市,因为一束束玫瑰,赢得了应有的尊严。野心家的大炮与枪管可以摧毁世界上最坚固的工事,却无法将一座城市的信念连根拔起。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善、对美、对远方的向往,而许多时候,拯救我们心灵的,往往是那些看起来不值一提,却会在重要时刻,给我们力量和勇气的追求、希望和品相。
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金钱、权势和地位,那么他是很可怜的,因为他的内心,并没有花的芳香、诗的飘逸、音乐的柔软。他只拥有一个看似强大的外壳,里面空无一物。
而如果一个人,即便面临疾风骤雨,也能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觉知,也能感受到贝多芬交响曲里,那最强烈也最温柔的曲调,也能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看懂人性里那最深情也最绝情的一面,那么他自始至终,都会活得饱满和有趣。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要生存,更需要生活。也许生存显得很狼狈、寒酸,甚至是可怜,但生活是那般美好、令人喜悦,让人无比动容。
一个人光填饱肚子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点儿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来对抗普通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琐碎、无聊和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