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里的“宝藏”村寨(2)

只见他们男女分桌而食,每五六个人一组围坐在火炉旁,烤猪肉、糯米饭、野生腌鱼、野菜汤,侗家人的特色饮食一应俱全。 操场四周,写着“体育之光”的院墙和坐落在半山腰的侗寨木构居所,形成了现代与原生态的强烈对比。

“来来来,坐下一起吃!”大姐热情地招呼我们。我们习惯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有些猝不及防。犹豫的瞬间,一块香喷喷的炭火烤肉已经递到眼前。咬上一口,香气在口腔弥漫开来。仅用盐调味的新鲜土猪肉,散发出简单自然的味道,却惊艳了味蕾,唤醒了身体对食物的强烈渴求。

举杯畅饮各色自酿米酒,是侗族节日和聚会不可或缺的传统。千百年来,以山地农耕为生的侗族人,早已在时间的流逝中凝练出高超的酿酒工艺,并衍生出“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少数民族酒文化。

没有旅游配套、没有商业,只有群山环抱、河流穿行、野花绽放,这里的民族风情未经雕琢,原原本本的生活样貌令人流连。与生活在繁忙都市的人们相比,他们好像被时间遗忘,却自给自足,自得其乐。“我们不富裕,但只要你们来了,就有吃有喝。”这是我听过最真诚、最动人的话语。

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民众的重要聚集地,我们来到这里,探寻古老水族文化的真容。“四分地球三分水,天上人间唯一族。” 着名作家梁衡也曾盛赞过水族文化的源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信仰、节日等。其中,最神秘玄妙的当属水书。水书又被称作“鬼书”,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用文字记录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水书主要记录原始宗教、方位和趋吉避凶相关的信息,因此也被视为水族的《易经》。

当地的水书传承人被称为水书先生。作为能掌握并运用水书的人,水书先生在水族人心中是神圣而崇高的。3年前,我曾有幸接触了水书先生谢朝海。时年83岁的谢老先生,出生于水书世家,自幼在水书的熏陶下成长,是三都着名的水书先生。

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水书靠一代又一代的水书先生,通过口传和手抄的方式流传下来,只有水书先生才能解读和运用它们。外行人探究水书不是件容易的事。奇形怪状的符号,从右至左的书写阅读顺序,全篇没有标点,宛若天书。“这是眼睛、眼光的意思。”谢老先生指着两个并列的圆圈说道。又指向一个像英文字母B的符号说:“这是耳朵。”这些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象形文字现今仍在使用,其中既有大量与自然、生活相关的记号,也有不少宗教密码,蕴藏着水族人民古老又鲜活的记忆和梦想。

水字虽不足千字,但在不同需求、不同场景下,词义变换极其复杂。因此,水书先生也常常被喻为水书的“桥梁”或“钥匙”。

水族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造就了以水族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为代表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都水族自治县马尾绣博物馆里,展陈着众多马尾绣艺术作品,水族服装、绣花鞋、背包蒌……琳琅满目。鱼、蝴蝶、云朵都是马尾绣的传统纹样,这些以动植物为灵感的花纹,诉说着水族人民崇拜自然的文化信念。“有的有两三百年历史了,这双绣花鞋就是个老物件。”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贵州深山中的水族马尾绣凭借独一无二的美,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正渐渐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水书文献档案也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先生的名言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