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的千年韵味

一支毛笔一锭墨,一沓宣纸一方砚。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散发着中国文化的韵味。一支笔,书写着千年的日月星辰。一鼎墨,慢慢研磨,便晕开浓浓书香气息。落在纸上,便浸润着千古文化。一方砚,不大不小,不沉不轻,一鼎墨慢慢研开,浸润着那文化的气息。铺开柔软的纸,研磨着历史的墨,拿起今天的笔,嗅着千年的砚香,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韵味儿便一代又一代传承着。

1、笔走依魂

文房四宝,唯有笔是灵动有魂的。

“下笔如有神”,说明笔是有灵性的。龙飞凤舞,也是笔魂在萦绕飘逸。

喜欢研墨后,挥毫的感觉。落笔处,把所有的情感倾注,或刚劲有力,或飘逸轻盈,写照着运笔人的百态性情。

笔墨相依,排除了其他类的笔,如铅笔、钢笔、中性笔。唯有中国风的毛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笔。这样的笔,才配得上笔魂。

欧洲中世纪,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书写。那种笔写出来的字,显得生硬,缺少轻重缓急的万般变化。与毛笔相比,少了灵动,也就少了笔魂。

用笔,必有制笔人。隋唐时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相传宣州陈氏之笔,用料讲究,制法特别,寓匠心之魂于笔中,极为当时书法家所喜爱。书圣王羲之曾亲手写过《求笔帖》向陈氏之祖求笔,唐代着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数次向陈氏求笔。

唐初时的笔,以兔毫为主,笔锋短,刚硬,或许少魂,故蓄墨少而易干枯。唐中后期,就有锋长精柔的笔出世。长锋笔的出现,被众多书法家和用笔人追捧,带来纵横洒脱的新书风。

宋笔趋向软熟,虚锋,散毫。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无心散卓笔,“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入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笔之魂跃然于纸上字里。

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写道:“都城耆老,善制笔。管用竹竿,毫用鼬鼠,精锐宜书。吴兴赵子昂,淇中王仲谋,上党宋齐皆与之善。尚方有所需,并非中笔不用,进中每月执笔入宫,必蒙赐酒食。”足以见得,笔之功用,早已超出单纯书写的意义,演绎成文人骚客的灵魂写真。

唐时的李商隐,曾写下“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柔弱的笔,也可以号令千军,决胜于千里之外。

宋时词人吴文英,曾写下“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供吟笔。”抬头见雏燕学飞,低头视池鱼嬉水,满园花香,翠竹倩影,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满江红》,笔韵飘散。

与笔相关的成语,更是甚多。最着名的是“妙笔生花”。到底是诗仙,连梦中都在游历海上仙山,还有那支巨大毛笔耸出云海。李白云游到黄山,见黄山有一巨石高耸,犹如梦中仙笔,不觉失声大叫:“以前我梦中所见的生花巨笔,原来就在这里。”

唐时的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记叙,“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笔耕。”可见,以笔为生,自古有之。

只是现在,毛笔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便捷书写工具。就连钢笔,也不被人们所赏识。虽然有硬笔书法独树一帜,却没有了柔软毛笔字的神韵。

可不论怎样,总是酷喜笔的神韵,虽历经沧桑,其魂始终没有消失过。手握一支毛笔,书写世间人物事,留下一幅幅散发墨香的瑰丽画卷。

2、墨香入骨

墨,颜色的一种。文房四宝中,墨又为物,贵为上等,直接影响着书画的走向与成色。所以,墨为骨,水为魂,用心研磨,故为墨宝。

“半衾幽梦香初散,满纸春心墨未乾。”元好问用一句极为煽情的诗句,把对情人的思恋,落笔在墨迹之上。那墨,一定是深入骨髓的。

于是,墨便成为古文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之一。书法、绘画都要使用墨。中国古代的制墨技术十分发达,唐、宋、元、明清的书法绘画作品能历经千百年而不变,墨色如漆,这都是佳墨的功用。

翻开历史的墨,即可发现墨品繁多。松烟墨、桐烟墨、漆烟墨、油烟墨……墨是我国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主导,历代墨的繁荣使得墨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油烟墨用桐油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工艺不同,用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均匀用力,慢慢地研磨,磨到墨汁浓稠为止。

于是,喜墨,爱墨,痴迷墨,便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文化的脉络。墨放置于案头,不仅要满足书画需要,也要美观。于是,墨工们便投其所好,制成多种墨形。

苏轼对墨情有独钟,“吾有墨七十枚,而犹求取之不已,不近愚邪?是可嗤也。”被贬海南时,他随身携带的除了书,就是不能离身的几箱佳墨。他不仅藏墨甚丰,擅长品墨,而且出于对墨的爱好他还自己制墨。在海南,他制墨,称为“海南松烟东坡法墨”。墨已深入东坡的骨子里了。

还有,那个“滴墨成苍”的经典故事曹操得到名扇,请杨修在上面画画,杨修误把一滴墨滴到扇面上,他急中生智,化墨为蝇,曹操以为是真的,伸手要去拍打。足以见得,墨,能够影响人的判断力了。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墨是书者思想的宣泄,也是书者精神的追求。墨虽无形,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独特的。熏染着,散发着,浸入骨髓,荡漾心灵。

而今却鲜有人用墨。那字,差不多都是在电脑的键盘上敲起来的。即使偶尔用毛笔写字,都用现成的墨汁。墨香味没有了,写出来的字也就失去了韵味。没有入骨的墨香,弥漫着中国文化味儿的砚,慢慢退出了江湖。墨成了文化符号,成了少数人的奢侈品。

我开始练书法时,用的是买来的墨汁。时间久了,发现那墨汁浓淡不由人,才改用研磨。浸满墨香的日子里,闻着研磨散发的墨味儿,满心欢喜。“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研磨中也在感悟墨的文化气息。

岁月带走的,是世事的容颜。留下的,是涵着清照的词香,是身着李杜的诗韵。不论怎样变迁,唯独被墨色浸染方能书香致远。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那散发着千年文化韵味的墨香,早已入骨。慢慢研磨,把对世间的钟爱,书画成一幅优雅的墨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