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的千年韵味(2)

3、纸香润心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笔墨砚是工具,独独纸是载体。

每每提起古代中国,四大发明总会令国人兴奋,纸便是其中之一。君不见,那承载着千年风雨的纸,金戈铁马,人文雅俗,世间万事,留下的都是厚重历史印记。

早在西汉,就有人用麻类植物纤维来造纸,只是无从查证。于是,将纸的发明权归于那个叫蔡伦的人。《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妙迹蔡侯施,芳名左伯驰。”蔡伦之后的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左伯的,善造纸。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很受欢迎,人们称之为“左伯纸”。

透过历史的薄雾,似乎可以看见身穿麻衣的人们,去田野山岭,取下某种柔韧的植物,驮回来,下锅煮沸,再行捣烂,形成黏液,均匀糊于凉席之上,使结薄膜,枯干,再用重物压之,纸便成了。

唐诗宋词,在片纸间流淌,释放着千古文韵。难以想象,没有纸的文字,是何等沉重。读几首诗,要捧起数斤重的竹简,还没读完,就手酸力衰,再好的诗文也难以下咽。唯纸书,才能经久,久读不厌。

说纸,必说纸之王者宣纸。安徽宣州,以纸为魂。唐时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明清后,宣纸就承载了几乎所有中国书画的全部。

与纸有关的故事可谓是多如牛毛。比如,洛阳纸贵。晋左思的《三都赋》,花费十年时间,不知写废了多少纸张。直到喜爱《三都赋》的人们争相抄阅,才知此文价值。以至于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全城纸贵。一文催生纸贵,也是绝无仅有了。

“家书抵万金。”曾几何时,战火纷纷,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是多么想知道为国征战的将士的安危。于是,那一封封带着纸香的报平安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已是纸比黄金贵。

岁月浸染了书香,诗韵弥漫纸上。书香其实就是纸香,所以才有书香世家。手捧一本书,缓缓地翻过,那纸便会发出轻轻的响声。或清脆,或浑厚,散发的都是纸面上那文字的魅力。沁入心扉的,是纸的沉香,文字的韵味。

关于纸的故事,不时会在脑海里涌现。小时候读书时,发了新书,就能闻见纸的清香,怕弄脏了,便用硬纸做个书皮,名曰包书。冬天来了,天井屋的木格子窗,是用那种皮纸糊的,免得寒风吹进来。到了过年,买几张大红的纸,剪成条幅,写成对联,一种新春的气息在门框的对联纸上飘散开来。

只是现在,纸香渐渐淡去。手扶冰冷的键盘,或是手机,虽可见字,可没了纸的质感,没了纸的韵香,恍如失去了文化的灵魂。原来,心底里一直是极喜那纸的,无法割舍对纸香的迷恋。

或许,时光能够带走的,只是世间的繁华。留下的,是透过纸香的唐时诗韵和宋时词香。随手拿起一本纸质的书来,才会感到不论怎样变迁,唯独被墨色浸染的薄纸方能书香致远。

“左氏三都贵,张芝径雨珍。”那承载着千年文化韵味的纸香,早已入心。慢慢舒展,把对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书画成一幅优美的月色人生。

4、砚味千年

文房四宝中,砚是安静的。不像纸墨,展示于人。它一直在案头,承受着千年时光的研磨。

砚不单单是一方石,它有生命。心甘情愿地把身躯献给墨锭,让墨香散发,浅落纸上,写尽天下山河情怀。

古人喜砚,骨子里都是。不为别的,就为那一缕缕的清雅。

米芾爱砚几达狂颠地步。那次,神宗召米芾,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用御案上的端砚。书毕,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

神宗听后,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砚,手舞足蹈,“余砚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足以可见米芾对砚“颠态”的钟爱。

扬州八怪里的金农,爱砚如命,“尊如严师,密如挚友。”他着有《冬心斋砚铭》一卷,写砚之文竟有九十五首之多。多奇思异想,与众不同。置于座右,真可当补品受用的。

明清之世,文人爱砚成风,留下不少“砚记”“砚铭”之类的小品文字,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作品。清人汪琬,有朋友季青得一方古砚,形状似鞋,为宋朝遗物。季青遍请四方名士为他的屐砚作诗捧场,特请汪琬作记,一时名扬天下。

既然有人喜砚,就有制砚高人。皇帝用的砚称御砚,民间上贡给天子使用的砚叫贡砚。普通人的用砚,就叫砚。古往今来,制砚高手多如牛毛。

五代后晋时制砚家李处士,性放达,善补砚。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砚谱》谓其“复能补端砚至百碎者,斋归旬日,即复旧焉,如新琢成,略无瑕类,世莫得其法也。”

宋代信州制砚人令休,东坡曾得他以罗纹石雕琢的风字砚。苏轼《东坡题跋》中载:“祥符己酉得之于信州铅山观音院,故名僧令休之手琢也。明年夏于鹉湖山刻记,钱易希自题。”

清初吴门顾氏琢砚家顾德麟,其父顾道人工制砚,德麟能继承家法,无论是上等端砚石、龙尾石,还是普通砚石,一经他手琢制,必然古雅可玩,因此名扬天下。

砚是书法的根。砚散发出来的味儿,升腾起文人的山水人文情愫。

今少有人用砚。即使是偶尔用毛笔写字,都用现成的墨汁。砚味没有了,写出来的字也就失去了韵味。穿越千年的砚,弥漫着中国文化味儿的砚,慢慢退出了江湖。此时的砚,俨然大家闺秀,高贵却又孤芳自赏。

砚有缘,穿越千年,不论风雨雪霜,伴一介书生,携满满情缘,凝视笔墨万长。

岁月如斯,一方石砚,默默置于案头,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韵味。用心研磨,就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