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还小,五六岁的样子,每到炎热的夏天,我总是喜欢躲在树荫下,等待卖雪花酪的小贩。对儿时的我来说,小贩的吆喝声不仅代表着凉爽和惬意,还藏着无限的幸福滋味。
卖雪花酪的小贩是鲁中人士,他的吆喝声里总带着浓重的口音,听过的人都难以相信这就是从孔子时代传下来的中州正韵,“伊——冰酪卖来吆!”在静谧的午后,在夹杂着蝉鸣和合欢树叶摩擦的声音中,小贩高昂头颅,拖着长腔吆喝,他似乎并不关心周围人群的情况,也不重视此处农宅的分布,好像他那意蕴绵长的吆喝声,只是为了抵抗夏日毒辣的日头,缓解这一路走来的枯寂和疲惫。
卖雪花酪的小贩戴着一顶草帽,把裤腿挽到小腿上,他挑着一个担子,衣服上偶尔沾有尘土,可脚下的布鞋却总是干净整洁的。那时我不懂事,经常怀疑小贩是光着脚走来的,为了维持体面,到了户家门前才将鞋穿上。小贩来的时间不定,有时是清晨,有时是午后,有时眼看太阳快要落山,他才挑着两个木桶,晃晃悠悠地从黄昏中赶来。等走近了,他也不歇脚,把木桶“嘭”地放在地上,然后收起盖在桶口的一小块棉被,凉沁沁的奶香随之扑面而来。嗅着那飘散的香气,顿时让人内心镇定,感觉夏天的炎热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视觉是跟随嗅觉走的,看到冰凉的雪花酪,眼睛顿觉无比滋润,心下就想,站在桶边,多看上一会儿。木桶不算大,制备也颇简单,就是正中摆一大块冰,冰的四周放置一碗碗雪花酪,挂着水珠的碗由搁板间隔、架起,码放得整整齐齐。在吃之前,小贩会从棉被的夹层里抽出一块木条给食客,木条约手指长,油光透亮,散发出仿若松木的清香,人们拿着木条推开盖在酪上的红豆沙,舀上一勺冰冰凉凉、香甜可口的雪花酪。你若用心品尝,酪的香味在唇齿间飘散,那种清爽的香甜会让整个午后染上微微的凉意。
酪因状似雪花,故曰雪花酪。其实,做雪花酪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手艺,你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再亲自实践几次,就能成为制酪的高手。关于雪花酪的做法,《本草纲目》中记载:“造法:用乳半杓,锅内炒过,入馀乳熬数十沸,常以杓纵横搅之,乃倾出盛待冷,掠取浮皮以为酥。入旧酪少许,纸封放之,即成矣。又干酪法:以酪晒结,掠去浮皮再晒,至皮尽,却入釜炒少时,器盛、曝令可作块,收用。”这里面最难得的是旧酪,做新酪时往往要拿旧酪做引子。当然如果你厌烦工序的复杂,也可以在牛奶煮沸后直接加入凝乳剂,待牛奶凝结后,放在冰箱里冷藏,只需片刻,一碗奶香浓郁、营养丰富的雪花酪便做好了。如果座中有好美食者,追求味道的层次感,那么佐以蜂蜜、酸梅汁,再搭配各类坚果、果脯食之,雪花酪的风味更佳。
儿时吃过雪花酪后,我就会趴在姥姥家那把铺着凉席的摇椅上睡午觉,有时迷迷糊糊地醒来,月光已照进庭院,而我脸颊上留着被凉席压出的印子。这么多年过去了,作为旅居异乡的游子,我吃过无数种价格不菲、名称新颖的冷饮,但它们始终无法在我心底留下深刻的记忆。真的,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还是愿意回到小时候,再品尝一碗带着故乡味道的、冰凉香甜的雪花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