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李娟,天生的作家

1、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母亲是当地的农业技术员。李娟从小跟着外婆在四川长大,童年时期的她长期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

李娟从小很“笨”,到了5岁说话还不利索,经常被人笑话。此后李娟便更加不爱说话,终日待在家里,趴在窗台上淡然旁观着外面的世界。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李娟偶然看到一张旧报纸,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出来,发现竟然能组成一句自己尚能理解的话。这种奇妙的体验让李娟大为震动,“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

从此,李娟爱上了阅读。外婆拾废品捡来的破报纸、旧杂志,李娟挨着读了个遍。在那堆“破烂”里,李娟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为《小王子》的小书,虽然当时还弄不清作者想表达什么,但阅读带来的那种快感,让李娟欲罢不能。

上小学3年级的时候,李娟跟着母亲回到新疆生活。母亲单身,当时有两个追求者。母亲征求李娟的意见。小小年纪的李娟哪里懂得大人的事情,但她怂恿母亲选择了其中一个——“那人家里有一面摆满书的书架,令人神往”。最后,李娟得偿所愿,但母亲的婚姻变得一塌糊涂。继父嗜酒如命,母亲历经了8年的混乱人生。后来,母亲开始做废品回收生意,这更是乐坏了李娟。她成天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海中,蚕食鲸吞般进行着毫无选择的阅读。

童年的李娟,境遇并不乐观:在学校成绩太差,被老师区别对待;放学路上,被男同学霸凌,“当作人肉沙包踢来踢去”;回到家里,又常常被醉酒的继父呵斥、辱骂……但好在阅读为她打开了一扇治愈的窗,让她能忘记烦恼,任由自己在书海中畅游。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对那时的李娟来说,阅读是孤独苦难童年里最好的慰藉。

2、

李娟对“考大学”没什么概念,她理解不了为什么一个人才十多岁,就神经紧绷得“好像要为一生负责”。老师讲课她听不进去,课后作业她也不想写,高中时期的李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差生。

李娟其他科目的成绩尚可,偏偏文科成绩差得一塌糊涂。高三的一次英语考试,李娟提前打好了小抄,却不小心在开考前最后几分钟将其落在教室讲台下。李娟很害怕,遂逃回宿舍,把床单一卷跑回了家。至此,李娟的读书生涯被仓促地画上了句号。

知道此事的外婆哭了,母亲也哭了——不上学,孩子以后可咋办?但李娟自己很高兴,觉得辍学后就可以不受管束地干其他事了。她跟着母亲收废品、做裁缝、卖杂货,偶尔浪漫一下,在日记里写一些漂亮的句子:“抬头望向窗外,那一汪蓝天蓝得令人心碎。忍不住放下衣料,把针别在衣襟上,锁上店门出去了。”

李娟也曾一个人揣着5块钱,跑到乌鲁木齐一家黑作坊做流水线女工。她做得慢,吃得多,很不受老板待见。有一次,作坊里丢了2个煤气罐,老板娘硬说是她偷的。李娟为了能留下来赚钱,没有反抗。那段时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跟一个能帮她买秋衣秋裤的老板干活”。

打工不易,李娟想改变生活,就拿着自己的文章跑到《中国西部文学》杂志的编辑部去投稿。就在那时,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刘亮程。刘亮程是新疆作家,那时他刚出版《一个人的村庄》,名气很大。读完李娟的文章,刘亮程很喜欢。社里有编辑怀疑李娟抄袭,刘亮程说:“这只能是野生的。她找谁去抄?中国文学中没有这样的范本让她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