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三千年左右,《诗经》被用文字一点一滴写下来,然后在距今约两千年前被固定了下来,而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读这部书。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事实,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去思考的话,这个事实其实涉及的是人类历史文明当中非常惊人的奇迹。
这个奇迹就是这部书是用文字写成的,而两千多年后的我们竟然能基本上不透过翻译就可以读《诗经》。最大的特殊地方就是《诗经》是用中文写成的,如果《诗经》不是用中文写成的,我们大概没有一丁点机会可以完成我刚刚说的奇迹,这个奇迹得放在人类历史文明当中做衡量。
1、
放眼人类的文明和人类历史上,基本上只存在着中文这一个不是表音文字的文字系统。中文为什么不是表音的文字系统?为什么在所有的历史文明当中,大家都发展出表音文字,只有中国没有走上这条路?到今天来说这仍然是一件不能完全被解释的事。
倒过来讲,如果我们要了解中文有多特别,要了解为什么全世界其他所有的长期使用能够留传下来的文字系统都是表音文字,就要先了解它内在的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人类开始发明了语言,语言是非常好用的沟通、储存、传递信息和智慧的重要工具。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语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语言是怎么发音的,我们就用一个一个符号来记录这些发音,看到这个符号就能把它念出来。英文、德文、法文都是表音文字,我们在学习这些欧洲的语言时都是先学发音的原理,从ABC开始,分字音母音,这是我们学习外国语言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但如果你反过来想,那些可怜的外国人到底怎么学中文?
我讲一个我女儿在德国留学的小故事,她去上中学,第一天很痛苦,因为她不太听得懂人家讲什么。第二天放学回来的时候却兴奋得不得了,因为当天她做了一个特技表演,把每个德国同学的名字都翻译成中文,她因此在班上变成风云人物,每个人都来找她,让她用铅笔把名字写在人家的手臂上,而且每个人都要拍照。
为什么德国的同学会热衷玩这些?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理解我的女儿怎么可能认得这么多中国字。我女儿在小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经验,她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我们日常用中文大概要用到两三千字,如果是一个作家的话,他们可能要用到三四千字。她听了这句话之后就回来问我:爸爸,你觉得你们一般要用多少中文字?我其实没有真正去想过,我说我大概用两三千个字。我女儿很伤心很失望,她说:爸爸,这样你没有资格当作家,你没有用到四千字。
一般我们会认为,我们日常用两三千个字,作家或更了不起的人要用三四千个字,所以我女儿非常谦虚地告诉她的同学:我大概认识一两千个字。所有的德国同学都很佩服她,说她一定是个天才,才几岁就可以认得一千多字。但我们知道中国每个小孩十几岁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想一下,为什么?
因为对一个德国人来说,每一个符号它就是一个个别符号,尤其是相对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说,因为他们的语言总共就只有这么多个字母,你只要认得这个字母,照这个字母彼此之间发音的基本原则,就可以跟语言联系上。因此对他们来讲,竟然有一种符号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它是怎么发音、要记得它如何发音、还要用这套文字来记录语言,这真是一件极度辛苦的事。
如果中国也是表音文字,两三千年前所写下来的表音文字,我可以跟你打包票,你今天绝对不可能不经过翻译还能够阅读。如果有人读英国文学史就会知道,那些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经典的作品,今天我们基本上都得经过现代英文的翻译才能看得懂,因为它是用中古英文写就的。
那个时代的语言,经过几百年的巨大改变后不可能再用同样的方式看懂,像我们前面讲到的英国文学史的起源,今天任何一个英国的大学生都读不了两行,因为那是过去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已经死掉的语言,用表音文字存留下来。这个语言死了,文字也就跟着死了。
日本文学史上有一部经典作品叫《源氏物语》,是平南朝时期一个宫中的侍女所写的,因为是女性书写,所以基本上不用汉字,用表音文字。现在的日本人不可能读得懂《源氏物语》,必须要读现代语言翻译版。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当年周朝建立之后,没有把商朝所发明的带有高度神秘性的甲骨文转型成可以记录语言的普遍化文字,很有可能我们所认识的中文,就是另外一套表音文字,那么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或者读《诗经》我们只能读翻译本。
2、
《诗经》还有另外一项历史意义,就是作为最重要的证据之一,让我们可以看到周人是如何把很可能原来没有声音的符号声音化的,他的起源和动机很有可能就存留在《诗经》里面。周人是在自己不预期的情况下打败商人的,面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周公了不起的一点在于他建立了一套封建系统,这套系统其实是很复杂的,等于周人要用他们有限的人力跟物力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地方去建立政治跟军事的据点。
他们要从自身所在的西方,到东方的很多地方去面对陌生的人,面对已经在那里存在的部落跟社会,这时他们怎么做?我们看到周人记录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采风”,即去看当地的人如何唱歌、唱什么歌。
采风之后要记录,就必须要发展出一种记录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当时在封建初期,周人一方面因为采风的需要,必须记录人家唱的歌,通过人家唱的歌,才能了解这是什么样的部落、什么样的社会,他们有什么的情感,我们应该怎么样跟他们沟通、怎么样处理它。
另外一方面,他手上有一个现成的东西,就是从商人那里学来的甲骨文的符号。所以极有可能周人在这里展现出他们作为一个民族最大的贡献、最了不起的智慧,就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把原来商人的甲骨文声音化,变成了今天留下来的《诗经》。
前面我们讲了《诗经》的背景,是因为如果我们不用这个背景,我们今天读《诗经》就摆脱不了认识《诗经》最大的阻碍。其实不只是认识《诗经》,今天认识中国的所有传统经典最大的痛点跟阻碍都来自中国其他的传统经典。
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历史的文明,所以我们几千年来一直不断保存历史,这个过程当中就一直用后世的概念跟想法去解释前面的历史。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把很古典的东西保留下来,但有个严重的坏处是,在原来古远的历史当中有一些很清楚的东西会被后世给模糊掉。比如说《诗经》是什么?用我刚刚讲的基本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两个重要的特色:
第一,《诗经》是一套文字上的实验,这个实验要用什么样的方式使文字能够记录声音?研究《诗经》或读《诗经》很大的乐趣,在于它非常专门,是从形跟声、从中文的字形跟声音之间的关系去研究文字;包括后来的概念回头推,《诗经》因为是歌唱,所以它记的都是押韵的。
怎样把这些声音用文字的方式建立起来?这大概可以追溯到六书的原则,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后世整理太干净、太清楚的东西。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中文能够声音化,它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形声,这个形声怎么形成?我们在《诗经》里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乐趣。
第二,《诗经》的传唱三千年的民歌,《诗经》里面分成很多不一样的内容,比如传统上面分成风、雅、颂,尤其是风的部分,绝大部分都是歌。我们了解这个事情以后,必须要摆脱过去的中国传统对于《诗经》的很多看法。
《诗经》后来变成了经,为什么变成经?因为西周后来建立了贵族教育的传统,贵族教育要有它的基本内容和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材料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刚刚讲的采风,用今天的语言讲,让你如何能够认识中国各地的不同的风土民情,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跟了解,你没有资格在周代被称作一个贵族,因为作为贵族,在封建上面,你是有统治责任的。
其实是先有诗,后来在王族教育系统当中,诗才变成了《诗经》,可是它一旦变成《诗经》、变成经书,就很麻烦,因为经书是传递真理的,因而《诗经》就被当做是越来越沉重、越来越严肃的东西。我们把背景还原清楚之后,才有办法真正读《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