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读者2022年2期)

吐槽阅读

〔日〕斋藤孝

有种阅读方法是以“吐槽”为前提的,即对书中的信息逐一唱反调。例如,“根本不是这样的”“这话可说大了”“怎么可能呢”,等等。

于我而言,这是比较标准的阅读方式,但这样的阅读,并非毫不掩饰地坦露敌意或表示憎恶。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书)、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地严加追问。此时需要具备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包袱的紧张感以及决定如何发言的“瞬发力”.也就是说,情绪要时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感情用事”的状态下阅读,大脑除了能记住书中的内容,还会记住当时的情绪,所以有助于巩固记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使用这种阅读方法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在平静的心态下阅读。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取笑别人

贝小戎

一个孩子问:“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取笑别人?”

也许他遭到了取笑,并且觉得我们永远都不该取笑别人。这是一个伦理困境,困境的意思就是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么简单。

对此,澳大利亚哲学博士马修·彼尔德的回答是:“我们取笑别人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普遍的原因是想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社会教导人们对与错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言行不当的人感到羞耻或者尴尬。感觉自己被人取笑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可能是错误的,就会试着不再重复这样的行为。但有的时候,人们没有做错什么,仍然会遭到取笑,只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这种情况下的取笑不是教育,而是欺凌。很多时候人们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不必要的教训而让别人感到尴尬。即便令人尴尬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我们也应该非常谨慎地使用。”

深淡

叶轻驰

人身上的淡味,有两种。

一种是浅淡。一个人初涉人世时,懵懵懂懂,心无城府。这样青涩的淡,是浅淡。

淡味之中,除了浅淡,还有深淡。

一个人身上的淡味,要从浅浅的淡,到深刻的淡,转折便在于苦味。历经苦味熬出的淡味,才是深淡。

人在风光时,味道过于单一,除了甜味,难有其他。一旦风光不再,味道却会丰富起来,酸甜苦辣少不得一一尝遍。得意时,胸中单调,味道单一;失意后,反而遍尝诸味——尤其是苦味,反倒让人多了一份包容。

这样的包容,于人于文,都是一笔财富。史上诸多文人,代表作往往是在失意期间写就的。人在得意时,条件是好了,但味道太过单一,以至于难以酿出流传千古的佳酿。直至种种味道都尝过一遍,积蓄于心间,在苦味的引导下,转变成一种深深的淡味。此时,无论是人生还是文章,都有了另一种力量。

得体之美

〔日〕吉田兼好

清晨,窗外白雪飘飘,令人兴趣盎然。正好有事要告诉某人,于是去信一封。对方回信说:“对于今天的雪您有什么感想呢,为何只字未提?这样怎么能感觉到您的真心实意呢?如此说来您还真是无趣之人。”如今此人虽已故去,这件事却让我难以忘怀。

朝夕亲密相处的人,忽然间变得客气起来,感觉像变了个人似的。如此亲密的关系,没有必要这样。与此相反,平时不怎么熟悉的人,突然之间无拘无束起来,这种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