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三(4)

同样的路线,回市中心的方向要更堵。我们走高架,李茵说,能快一点。隔着两个头盔,乔麦没听清,等她反应过来,电动车禁行的标志已经远远落在身后。李茵自信地说,四轮车不怎么懂,两轮的我还是挺熟。乔麦听完忍不住想笑,不过再看她那副熟练的样子,还真像个老骑手。你不怕我拍下来再发网上?乔麦说。你以为网友有兴趣关心一个骑电动车的?没想到李茵反问乔麦,要是那天开的不是保时捷,你说我是不是不会这么倒霉?乔麦未置可否,这次李茵把头扭了过来,要不你们再做期节目吧,她说,刚那些话我都可以说。

等情况通报吧。乔麦是这么说的。高架桥上风大,也不知道李茵听清楚没有。

4、

迟是迟了些,第二份情况通报还是出来了。

……经查,全市公安系统共有8 名姓名谐音为“z(h)ang s(h)an”的民警,均与李某不相识。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过问、插手、干预。

这些天网上评论看多了,乔麦看见什么都要打一个问号。主编指了指落款处的公章说,认这个就行。消息突然,乔麦有些犹豫,她在想还要不要把手里的选题递过去,主编已经结束了话题。以官方通报为准,他说,节目停了。

说不清楚是什么感觉,非要形容的话,乔麦反倒有些如释重负。她一回办公室就把策划案塞进碎纸机,那是采访完民警小张和李茵之后策划的,名字叫《面对面》,一场谈话直播。原本已经做好了无休止修改的准备,现在就此结束,也算是种解脱。房间突然安静下来,乔麦还真有点不习惯,她打开手机,搜索“张三”,已经没多少热度,零星几个帖子也都是“标题党”,点进去全是购物链接,汽车贴膜、酒精自检仪、醒酒药,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早知道是这个结果,只是不知道怎么跟李茵说,乔麦还记得她送自己回来那天,自己信誓旦旦跟她说“这事儿没完”.乔麦把手机切换到拨号界面,李茵的那个来电记录还做了特殊标记。正要拨号,有电话打进来,是个座机,八成是骚扰电话,摁了一次,马上又来。乔麦接起来就要骂人,没想到对面声音熟悉,是交警小张。

通报都看了吧?小张说完,乔麦嗯了一声。听得出对方语气很轻松,至于具体说了些什么,乔麦没兴趣,直到最后,小张问她晚上有没有空,说要当面致谢。乔麦问谢我什么,小张还颇有几分神秘地表示要当面说。乔麦当然没这兴致,本来要拒绝,但又想起跟李茵打电话的事,她变了主意——那我带个人?小张问是谁,乔麦想了想说,见面你就知道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话,小张和李茵见面的时候都表示没认出来对方。主要是脱了那身制服没那么吓人了,李茵说,记忆中连小张的脸都没看清,只记得帽檐上那枚警徽。小张有点不好意思,他说同事也这么说,都怪自己嘴上没毛,又是个小身板,脱了那身衣服哪像警察。开过玩笑,他问乔麦看了通报没有,乔麦点点头,小张压低声音继续说,“张三”找着了,不过跟这事儿没关系,是滨江区交警大队的一个教导员,给违章司机代办扣分,这次给查出来了。

两人听完,都有点哭笑不得。乔麦见缝插针,说李茵这也算将功补过了,还把李茵在家说的前因后果转述了一遍。能不能再发个公告什么的?她问小张,毕竟承认吹牛皮也比让人胡乱编排的好。小张有点为难,情况通报只说案情,再说他只是个见习警员。还不如你们再来场直播,小张说,视频比文字讲得更清楚。这话戳到乔麦痛处了,她刚准备说什么,没想到李茵首先搂了搂她肩膀。我查了,李茵说,虽然没有酒驾,但定个妨碍执法一点问题没有。她的语气很认真,现在这个结果我已经烧高香了。说完李茵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要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小张接着李茵的话说,当时忘了开执法记录仪,毕竟毕业不久。小张依然像个犯错的学生,说要不是你们的直播,我真是说不清了。乔麦不知说什么好,一直以来,她以为自己拿起话筒只是旁观者,就算入镜也只站在画面一角,那些和她分享了四十五分钟人生的采访对象,就像贴片动画里的小人,他们只生活在摄像机里,关机之后就消失了。经过这次之后,她发现似乎自己才是电视机里的贴片小人,人家一摁遥控器,你就消失了。大家看完电视,还要吃饭睡觉,第二天还要上班,节目结束的地方,才是生活开始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网上闹得凶,乔麦自问,自己还会了解眼前这两个人吗?虽然今天这顿饭没有摄像机,但乔麦觉得这是她最好的采访。

服务员开始上菜,一个个盘子很快摆满桌子。小张还想说点什么,李茵突然打断了他,她扭头问乔麦,咱们会不会再让人拍下来发到网上去,标题我都能猜到,“三颗老鼠屎的庆功会”.两人都给她逗笑了。乔麦把那碟花生米转到李茵面前,说,现在我明白了,我做的新闻栏目就像这碟花生米,好不好吃不重要,关键得有这么个东西,大家就可以就着喝酒、聊天。乔麦拿出一个小东西,对李茵说,这是录音笔,当时找你采访,我偷偷放在兜里的。本来打算留着做后续节目,现在用不着了,送给你吧。

李茵接过东西,有点犹豫。乔麦接着说,当时在高架桥上你就问过我,我录在里面了,放来听听。李茵点了点头,摁下按钮,除了嘈杂一片,什么也听不见。什么声音?小张问。风啊,太平洋季风。乔麦回答,答案在风里。

风声在包厢回荡,如同襁褓,把三人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