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薇服饰(4)

正在阿珍不知所措时,又听到伙子说:”我想耽搁你一会儿,可以吗?“

”啊?有哪样……哪样事嘎?“阿珍惊异地站定。

”我想跟你商量点事情!可这街上人挤人的,不方便说话。能不能跟我去背静些的地方说?“伙子小心地道。

”我……我……“自打十四五岁起,到哪里都有伙子故意找她搭讪,阿珍一般不以理会。然而见这伙子仪表堂堂,彬彬有礼,不像是逗猫遛狗之徒,阿珍犹豫不决。

”阿表妹,你也太小心了吧?我不是勾搭姑娘的人,没有恶意。是真有正事相商!“见阿珍迟疑,伙子解释。

话说到这份上,阿珍只好一前一后跟着伙子,来到离正街两三百米远的水井边一棵香樟树下。见周围没有人,伙子从容地躬下身子,用双手从井里捧出一捧清幽幽的凉水喝下,方微笑着,做了简洁的自我介绍,并说明意图。

原来伙子叫阿斌,一年前才退伍到县里的文化部门工作。趁周末回老家探亲之际,顺便上街,想定制几套如意的彝族服饰,为火把节时文艺表演做准备。他打小喜欢唱《嫩娥硕薇》,也特别喜欢红色硕玛薇,见到阿珍手上的绣品,他喜欢得不行,希望她能帮着准备十套装饰着硕玛薇的衣裤。说着,还情不自禁地轻声哼起:”山寨鲜花美,最美的只有一朵……“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阿珍脸上露出硕玛薇样美丽的笑容,可又有些为难,道:”火把节才剩一个月了,我手上现成的绣品就五套。单就绣活都赶不出来,何况还要缝制呢?“

”我实在太想要了!能不能想想办法?“阿斌接过阿珍手上的绣品,爱不释手地摩挲着,说,”价钱由你定!“

”不是钱的问题,怕真的没有办法!“

”算我求你了!“阿斌掏出一卷票子,塞到阿珍手里,说,”先付你定金,你拿去买原料!“

推辞不掉,阿珍赶紧拿着绣品打回转。第二天就去找嫁到各地的几个姊妹,请他们帮忙绣花。为了坚定阿珍的信心,三天后,阿斌买了一架新缝纫机,亲自送到她家。

瞌睡遇着枕头,阿珍很是感激,但怎能平白无故要人家东西呢?只能推辞说:”不,不……我不能要!“

”都火烧眉毛了,不必推辞!这是用我的退伍金买的,钱放着也不会下蛋。你先使着,就算我借给你的。“阿斌严肃而诚恳地说。

毫无疑问,这次的合作很是圆满。一来二去,感情逐渐升温,两人终于走进围城。结婚后,阿斌在县城为阿珍租了一个小店面,专门缝制彝族服饰,成了县城第一家出售彝族服饰的店铺,店名仍叫”硕薇服饰“。

众人拾柴火焰高,阿珍还是去找那几个姊妹帮忙,从她们那里收购来硕玛薇绣品,再进行加工。空闲间,不时买服装杂志学习,不断改进刺绣和裁缝技术;阿斌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常帮忙进材料。几年后,彝族服饰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因”硕薇服饰“绣工好,又有特色,名声渐渐传开,生意越来越好。

二十多年后,她的小店改成大店,缝制的成品销售到省内外。人怕出名猪怕壮,时不时有记者来采访,邀请她去参加展览会更是家常便饭,还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阿珍想,既然是传承人,不能只顾赚钱,还得把自己民族的东西传下去。因此,她让女儿读书之余学绣花、裁剪,等女儿大学民族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就让她帮着管理店里的事务,自己却到熟悉的彝寨去办刺绣学习班。她自掏腰包,买刺绣材料分发给妇女们,然后耐心教她们绣硕玛薇,再把绣品回收,拿回自家店里加工。在绣花的同时,她还不忘教大家唱《嫩娥硕薇》。

有付出就有回报,几年下来,为他们店绣硕玛薇饰品的有上百人,会唱《嫩娥硕薇》的妇女也越来越多。

”阿妈,愣哪样呢?进来收拾收拾,关门回家吧!“

”山寨鲜花美,最美的只有一朵……“阿珍的思绪被女儿拉回来,又一次轻快地哼着歌,走进灯火璀璨的店里,笑眯眯地望着满墙的红艳艳硕玛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