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后街嘴刁的人,多如牛毛。但说到汤圆,他们大多爱挑街上老字号“老姜汤圆”。
店主叫蛐蛐,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怎么叫“老姜汤圆”?
这名称当然有来头,还是蛐蛐家老祖上的事了。那时,裕后街码头热热闹闹的,天南地北的人,南来北往的船,在这里聚,也在这里散。于是,码头有了地方小吃的叫卖声。空心油糍粑、饺粑、米豆粉、绿豆粉……
元宵节这天,这些小贩似乎都叫卖汤圆。一顶四人轿子过来了。轿内坐着一白胡子老者。他掀开帘子看了看,似乎也想尝一尝这地方的汤圆,便让轿夫落了轿子。好些小贩拥到了轿子旁。老者该是有身份的人物,当街吃汤圆,也太惹人眼了。一位姑娘似乎看出了老者的心事,便说:“先生,我们家有铺子,可现煮汤圆。”老者欣然点点头。姑娘莞尔一笑:“先生随我来。”很快,老者随姑娘进了一家小馆子。这时,老者打了个喷嚏。很快,汤圆上来了。老者一尝,发现汤中有股浓浓的姜味。他好奇地说:“哟,我第一次吃老姜汤圆。这地方还有这食俗?”老板娘对老者说:“丫头说先生怕是受寒,让我熬了一碗姜汤。这丫头平时顽皮惯了,把煮熟的汤圆放到了老姜汤碗中。”姑娘刚好站在一侧,腼腆地说:“那我再帮先生煮一碗甜酒汤圆去。”老者却说:“哪里都是甜酒汤圆,没这老姜汤圆有风味。你们以后就做老姜汤圆,说不定还真会卖得好呢。”
后来,裕后街也就有了“老姜汤圆”。而且,街坊天天都能吃到这汤圆。
多年后,蛐蛐从娘老子手中接过“老姜汤圆”。很快,街坊便说蛐蛐就是投胎来做汤圆的。
原来,她除了做芝麻馅、花生仁馅等口味的汤圆,还推出了豆沙馅、坚果馅和巧克力馅的汤圆。甚至玩起直播,在古色古香的厨房里,蛐蛐哼着昆曲煮汤圆,这一景被食客追捧。很快,“老姜汤圆”店成了网红打卡点。在街坊眼中,蛐蛐成了一个很潮的老板。他们却很困惑,蛐蛐仍用老法熬汤。
每天一大早,蛐蛐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天晚上洗好的老姜放入土灶上的一口大铁锅,点燃柴火,不急不慢地熬着汤。
街坊便说:“人家不是用瓦斯炉熬汤,就是用电壶煮,哪像你蛐蛐还爱找这般辛苦。”
“没办法呀,谁让街坊除了吃汤圆,还挑剔姜汤是不是跟我娘老子熬的一样地道。上次,点了外卖的一位小姐姐还说‘你老姜汤圆也学会了取巧。”
“有这等事呀?”
“我猜是外卖员那里出了点状况。”
街坊乐了。即便街上别的店子也煮老姜汤圆,但街坊觉得还是蛐蛐用柴火熬的姜汤正宗些。
有街坊则说:“请个小工帮你熬汤。”
“我忙得过来。”
“天天这烟熏火燎的,别毁了你面颜姣美的模样。”
蛐蛐当然听懂了意思,一扭头道:“我不嫁人。”
又是元宵节。
夜深了,蛐蛐把最后一拨客人送走后,便开始收拾桌子。
“老板,还有汤圆吧?”一位后生把脑袋伸进了门。
蛐蛐忙说:“进来坐吧。”
很快,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就摆到了后生跟前。后生该是有点饿了,拿起长柄勺子就吃了起来。但在咬第五个汤圆时,后生一抬头问道:“老板,碗里混有一个蛋?”
“一个鹌鹑蛋。”
“哦,我还以为老板弄错了。”
“下锅时,我才发现只剩下十七个汤圆了。”
“也够一碗了。”
“你像是第一次来我这店里吃汤圆,但我知道,你是年前来我们老街开店做生意的老板,要得一个好彩头,所以除了十七个汤圆,我又加了一个鹌鹑蛋,十八十八,祝老板你今年大发。”
听到这解释,后生心花怒放道:“谢谢老板。也祝你龙年发财。”
“彼此彼此。”
后生跟蛐蛐说:“我以前来店里见过你。”
蛐蛐重新打量后生道:“看来我也有眼拙的时候。他们还说我记性好,跟谁打一个照面,能让我记住一辈子。”
“反正我一辈子忘不了你。”
“就吃这十七个汤圆加一个鹌鹑蛋?”
“有一个送外卖的,来这儿取了一份老姜汤圆。结果,外卖小哥迟到了,那个叫外卖的人不仅投诉了外卖小哥,还投诉了你这店子,说是欺诈……”
“啊,真、真是你呀!”蛐蛐瞪大了眼睛。
“我换了一个发型,所以你想不起来了。我真的很感激你。你不仅跟平台帮我开脱责任,还上门跟那叫外卖的人道歉,称是店里弄错了汤圆。”
“外卖员哪会误时呢?你们赚几块钱也不容易。那天该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骑车拐过巷口时,一滑摔倒了。我返回再来买一份,已经来不及了,刚好发现旁边就有汤圆摊,便当即买了一份。”
“你那天还受了伤吧?”
“你怎么知道?”
“马上就买一份汤圆送去,也耽误不了多长时间。”
“脚崴了一下。所以,家里人没让我再跑外卖,也就来这老街开店了。我当时真不知道你们家的汤圆那么有个性,人家一吃,就知道不是那味道。我刚刚尝了一碗,果真好吃。”
蛐蛐笑道:“那欢迎你常来尝尝。”
结果,后生第二天早上又来这店里吃汤圆。而且从这天开始,汤圆就成了这后生的早餐标配。
很快,两人成了好朋友。那天,蛐蛐说要给敬老院的老人送汤圆,后生也跟着去帮忙,还带来了好几提果篮。
再后来,蛐蛐与后生结婚了。有街坊调侃:“蛐蛐你还说不嫁人。”蛐蛐一脸笑意,有点狡黠地说:“我嫁人了吗?”街坊稍稍一琢磨,这蛐蛐还真没自食其言。后生并没把蛐蛐娶回老家,反倒是他已经落户裕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