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晚报》编辑部接二连三接到群众反映:本市主要街道社区,最近发生了多起好人好事。其中一位叫史小倩的姑娘表现最为突出。据说是市《新聊斋》杂志的一位青年编辑。
她不听围观人的劝告,主动搀扶跌倒的大妈,在卫生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还给昏迷不醒的大爷嘴对嘴吸痰,而积极为车祸受害者献血的义举更是得到大家的赞叹……
《都市晚报》主编心想,本市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了,于是立刻吩咐记者前去调查采访。若情况属实,他将亲自动笔,写一篇脍炙人口的报道。
整件事情,也很快引起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树立史小倩的形象,开展一次深入的群众教育活动,匡正社会风气。但真正做起来,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首先,《新聊斋》已经停刊,电话停机。几经周折,找到了原主编老周,请他查找一下这个编辑。老周肯定地说:“我们单位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人。”通过公安局查,全市叫史小倩而又符合条件的女姓有340人之多,查询起来,非常麻烦。市长在电话中对报社领导发火了:“你们宣传口的工作是怎么做的?这么好的典型,都发现不了!”
报社主编也一下急了,派出编辑、记者,多路人马,大街小巷、社区工厂……篦头发似的仔仔细细梳理了一遍,好人好事倒是搜集了不少,但像“史小倩”这样集中地做了多起好事的,还是找不到人!
一天,记者小张终于听说,四马路有一个叫“史小倩”的女子,急急忙忙告诉了主编。主编带了大队人马,连同电视台的摄像,浩浩荡荡来到了“史小倩”的单位。这是一个残疾人的康复所,服务人员在耐心地帮助老人们按摩、做轻微的运动,看见一下涌进了这么多人,老人都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找到了所长,主编说明了来意,胖所长笑盈盈地说:“找小倩哪!你们算找对了。她是我们这里的三八红旗手,市里多次要调她,老人们联名给市长写信,不让放人,她也真舍不得这些老年人呢!”一听所长的介绍,大家一下兴奋了,今天肯定有大收获!一会儿,一个女子推着一个残疾的老人过来了。所长笑眯眯地说:“喏,小倩来了。”看到这个“史小倩”,所有的来人都有些丧气:这是个五十多岁的农村女子,一身朴素的打扮,但很干净、很利索。和人们传说的大相径庭。主编客气地和“史小倩”握了握手,表扬了几句。大家垂头丧气地回到报社。
没有找到这个“史小倩”,市长发了狠话:“下再大的功夫,也要给我找到!”
于是,动用了市长办公室、妇联、共青团、侨联……各单位能抽出人的,都抽出来,分成若干组,深入下去,要掀起一个“树新风、建立和谐新城市”的高潮。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史小倩。
市长苦思冥想了几天,一拍大腿说:“不用找了,我明白了,史小倩就在百姓的心中,是大家心中的一个愿望!”
点评:
小说的突出特点是,由小到大,由近到远。从我们熟悉的、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写出来一个发人深省的主题:老百姓渴望和谐的生活,呼唤美好的社会环境。这就打破了只写“好人好事”的窠臼,开出了一个新的天地。小说的结尾非常巧妙,发人深省,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