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泪痕

1、

在词坛,“苏辛”并称,为豪放一派,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来也颇有同感。豪可以作为理解辛弃疾词风的关键词,辛弃疾有才华,有大胸襟,辛词中激荡一种血气方刚的豪迈,蕴藉着壮志未酬的不甘,呈现了超迈的人生境界。

千古文人侠客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疆场驰骋只是文人的想象,而“醉里挑灯看剑”则是辛弃疾人生经历中破阵杀敌的真实回放。

历史上文武兼备而又有一线作战经验的人物少之又少。辛弃疾之前有南宋初年的岳飞,岳飞死的那一年,辛弃疾刚刚两岁,他还不大清楚啥叫家国之恨。靖康之难,建炎南渡,宋金两国对峙,谁也吃不掉谁,只能维持下去,两国也曾大举兴兵,北伐也好,南征也罢,都以自身溃败而告终。

靖康之变的十三年后,辛弃疾出生了。

1140年的山东历城(今济南),属于金国地盘。南渡的皇帝和国家,已经把这里抛弃,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原本是北宋政府的官员,金人杀来,北宋亡国,家住历城的辛赞也丢了官。战事过后,金人请他出来工作,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五十多岁的辛赞开始为金朝政府服务,从谯县县令做起,后到亳州知州,最后还迁升到了开封知府。

祖父为他取名“弃疾”,弃疾者,去病也。汉朝有一个有名的骠骑将军,名叫霍去病,是抗击匈奴的着名将领,有“封狼居胥”的壮举,可见辛赞本人也不愿做亡国奴,而是委曲求全,把将来复国的宏愿寄托在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身上了,所以才给孙子起一个寓意极深的名字。六十五年之后,辛弃疾有了回应,这一年他被朝廷重新启用,登临镇江北固亭,写下着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便引用了霍去病这个典故

辛弃疾出生后不久,父亲辛文郁因病去世,辛弃疾在祖父的抚养之下长大,并投到大儒刘瞻门下学习,刘瞻还赐字“坦夫”给辛弃疾,希望他前途坦荡。经过一番寒窗苦读,十四岁的少年,背起行囊进京赶考。只不过,他去的京城,是金国的首都燕京。遗憾的是,录取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

四年之后,又逢科考,辛弃疾再次赴京。这时候他已经是一名英姿勃发的少年了,由于长期习武,走起路来也格外轻快,但命运并不垂青于他,他再次落榜。但这一次他另有收获,在祖父的授意下,他搜集了不少情报,他对金朝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都一一进行梳理,绘制地图,做到了然于心,为日后举大事做了充足准备。

2、

1150年初,海陵王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是为金朝第四任皇帝。

哈尔滨的阿城区,是金朝的龙兴之地,那时候叫上京。完颜亮上位后,把都城从上京迁址到了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走进阿城区金上京博物馆,会看见大金国从太祖完颜阿骨打开始的前四位皇帝的塑像,最后一位标牌上写着海陵王完颜亮。

据说,完颜亮在宫中行乐时,偶尔听到了柳永的《望海潮》,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仰慕不已。完颜亮喜欢汉文化,善书法,能诗词,曾写下“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上第一峰”的诗句,昭示了他要霸夺江南的野心。

完颜亮认定若大举进攻南宋,则必可在三年之内一统江南,成为天下之主。公元1160年,南宋绍兴三十年十月,完颜亮统兵六十余万,开始御驾亲征,他要去亲眼看看江南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战争中最遭罪的就是老百姓,金朝统治广阔的北方领土,但不善经济,内在实力一直不行,百姓在战争铁蹄的碾压之下苦不堪言,官逼民反,各地义军揭竿而起。

落榜后的辛弃疾,和朋友算了一卦,卦象为“离”。离,传统易学认为属火,而南方主火,这让辛弃疾有了心理依靠,他决定举起义旗,将来投奔南方汉人政权。于是,召集两千民众,建立反抗武装。而自己毕竟势单力孤,此时,实力最大的要属于耿京的义军,于是,辛弃疾投奔耿京,在义军中做了掌书记,类似于军队的参谋长,负责军机要务,出谋划策。

这时候的辛弃疾,刚二十二岁。

同年十一月,完颜亮打破绍兴和议以来二十余年的和平。气势汹汹的金军准备强渡长江,却遭到宋将虞允文部队的殊死抵抗,南军发挥水上作战优势,采石一战,重创金兵。虞允文,军中参赞,一介书生,与杨万里、范成大、张孝祥为同年进士。守备武将弃城逃走,他临危不乱,力挽狂澜,有担当,大义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