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之道(2)

其次,曹操地位特殊。他扮演的角色,用周瑜的话说,就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不管曹操自己怎么想,当时许多人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曹操的“聚人”,恐怕也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这个“双重角色”带来的好处,是曹操可以利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和官职广纳人才;带来的坏处,则是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一定分得清,这些人才究竟是谁的。这就难免会有猜疑。

再次,曹操阵营庞杂。有原来就在中央政府任职的,有后来被曹操选拔招揽的,还有朝廷官员推荐任命的,更有从敌营中招降纳叛的,并非清一色都是自己的队伍。这些人之间,也难免会有猜疑。总之,曹操那边,是疑云重重。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诚意和信任就格外重要。作为领导人,曹操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做秀,都必须表现出诚意和信任。我们看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对这些背叛过他的人那么宽容,就是为了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是诚心诚意的,是充满信任的,即便被人骗了,也无怨无悔,你们尽管放心投奔我吧!

第三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这一条也是用人之道的基本原则,但曹操却有特别之处。一是以身作则,二是实实在在。

我们知道,曹操治军是很严的,他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五月曾颁布命令:“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伐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其实不但败军失利要受处分,违反军纪也要严惩,就连曹操本人也不例外。曹操曾经下令,行军时不能践踏麦田,违令者死。于是骑兵都下马步行,用武器扶着麦子走。然而曹操的马却跳了进去,结果是曹操用剑割下自己的头发,表示受罚。这就是有名的“以发代首”的故事。这个故事记录在对曹操并不友好的《曹瞒传》中,历来也被用来说明曹操的奸诈和虚伪。其实割发在古代也是一种肉刑,叫“髡”(音昆)。后来曹操整崔琰,判的就是髡刑,可见也不完全是轻描淡写,装模作样。

曹操罚起来很重,赏起来也不含糊。曹操有一个原则,就是从不只凭一时兴致胡乱赏人。如果他要奖赏谁,那么,首先,这个人一定建立了奇功;其次,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用郭嘉的话说,就是“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虑之所周,无不济也”。

据《三国志·徐晃传》,在一次和刘备的战争中,徐晃深入敌军,击败关羽,保全襄樊,曹操便出营七里相迎,摆下庆功盛宴,亲自举酒劳军。曹操说,我带兵三十多年,也读过许多古书,还没见过像徐将军这样长驱直入冲进敌围的,恐怕就连孙武子也要甘拜下风。当时诸军云集,曹操巡视的时候各军将士纷纷出营围观,只有徐晃的部队“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曹操便又感慨说,徐将军真是有周亚夫的风范啊!

徐晃原本是杨奉的人,归顺曹操后一直忠心耿耿。他出生入死,建功立业,上阵前甚至祭拜了祖坟,以示必死的决心。徐晃的这份忠诚,也包括其他人的忠诚,无疑因为曹操的高度信任和赏罚分明。

曹操作为统帅,从不和部下争面子、抢风头,总是把功劳归于部下。更重要的是,他的推功并不盲目,谁有什么功劳他清清楚楚;他的奖励也不走过场,该得什么奖赏都实实在在;他还不搞平衡,保证每个得到奖励的人都名至实归。用荀彧的话说,就是“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有功者无所吝惜”。难怪周泽雄先生说曹操在这方面简直就是艺术家。而在我看来,曹操的奖励岂止是艺术,也是科学。

第四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对于人才来说,奖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重用,是统帅的虚心纳谏和言听计从。我们读史,可以不断看见曹操对部下建议的态度: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不从”的。如果事后证明曹操错了,他一定会检讨,会道歉,会感谢部下的建议和提醒。检讨,也不一定就是哭丧着脸,多半是笑着说。

《三国志·蒋济传》说,曹操征孙权时,准备按照官渡之战的老办法,将淮南的老百姓都迁走,蒋济就不赞成。蒋济说,现在的情况和官渡之战时不一样了,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再说,老百姓都恋土,并不愿意迁移。强行迁移,他们心里肯定不安。曹操不听,结果淮南的人民都跑到孙权那里去了。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特地迎上前来,哈哈大笑着说,你看我干的这事!原本是想让他们躲避贼寇的,结果反倒把他们全赶到那边去了。于是便拜蒋济为丹阳太守。

看来,曹操确实会用人。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但是,仅仅概括出这些“顺口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道是什么?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八个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他很清楚,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于是他“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缺点和弱点的,也都是趋利避害的,于是他“令行禁止,以法制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他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于是他“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有时候比利益更可靠,于是他“推心置腹,以诚待人”,“真心实意,以情感人”。曹操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知人的成功。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这件事记载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当是事实。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以后,袁绍的大量辎重、珍宝、图书都落到曹操手里,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曹操二话不说,下令一把火把它们烧个干净。那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要追究的,现在都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里去了,对曹操更是又佩服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