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东侧临近加隆河处,有两个带有雕塑的华表圆柱,分别象征商业和航海,上面的蒙田和孟德斯鸠大理石雕像增建于1858年,以示对这两位生于波尔多之先贤的敬意。
广场另一侧有一座更高也更华丽的圆柱,被雕塑和水池所围绕。顶端是自由女神青铜像,圆柱洁白修长,基座两侧各有一只象征法国的公鸡,还有拟人化的波尔多雕像,下方两座喷泉分别代表流经波尔多的加隆河与多尔多涅河。这座修建于1894年到1902年之间的纪念柱正是着名的吉伦特派纪念碑,用来纪念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杀害的吉伦特派成员,同时庆祝共和国的成立。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波尔多已有漫长建城史。公元前300年左右,凯尔特人在此建城,最初命名为“Burdigala”,意为“居住在低洼的地方”。
公元前60年,波尔多被罗马人统治,当时已是繁华港口,与西班牙和不列颠岛有着频繁联系。罗马帝国衰落后,波尔多陷入动荡,遭遇多次入侵,直至公元10世纪初才恢复稳定,成为阿基坦公爵的领地。12世纪,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诺与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伯爵成婚,后者于1154年继承英格兰王位,即亨利二世,波尔多也成为英格兰领土。百年战争期间,黑太子爱德华曾以波尔多为根据地,其子理查二世也诞生于此。在英格兰人统治期间,波尔多享有极大自由。1235年起,波尔多市长就由选举产生,贸易也极为兴旺。
1453年,波尔多并入法国。18世纪是波尔多的贸易黄金期,成为三角贸易重镇,葡萄酒借助海港优势为波尔多带来巨额财富,包括交易宫在内的大量老城建筑都诞生于那一时期。到了19世纪,葡萄酒更是为波尔多带来数不尽的荣光,尤其是1855年的第一次葡萄酒评级、1857年路易·巴斯德发现酒精发酵原理,还有随后创立的波尔多葡萄酒学院,让波尔多葡萄酒自成体系。
如今最能展现波尔多辉煌历史的当属1780年4月17日开幕的大剧院,设计者维克多??路易斯凭借这件作品夺得大奖,其设计作品还有巴黎的皇家宫殿和法兰西剧院。这座圣殿式建筑立面为新古典主义风格,12根科林斯巨柱构成柱廊,顶部有12尊雕像,分别是九位缪斯女神,还有朱诺、维纳斯和密涅瓦。它是欧洲最古老的未被烧毁或需要重建的木框架歌剧院,也因此弥足珍贵。
大剧院对面的船头形建筑,便是波尔多葡萄酒之家。波尔多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隆河与多尔多涅河在此交错,汇入浩瀚大西洋。多河、近海,加上稳定的温和气候,辅以强劲海风与排水性极佳的石灰岩土壤,合力构成举世无双的葡萄种植与酿造环境。葡萄酒之家本是一栋18世纪的宅邸,不但可提供琳琅满目的酒单与优雅品酒环境,还能提供波尔多地区的酒庄信息,是许多探访者的起点。
大剧院与葡萄酒之家所在的比克特瓦尔广场,呈放射性向周边延伸,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当地最热闹的步行街——圣凯瑟琳路。路口广场有一座建于1715年的喷泉,装饰着四位守护圣人的雕像,如今已面目难辨。
这片街区由狭窄老街组成,也是波尔多最迷人之处。清一色土黄色石材墙身的建筑位于道路两侧,多半是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风格,配有精美的铁艺栏杆。当然,这古朴历史感与光鲜靓丽兼具的街区风格也得来不易,波尔多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睡美人”,这可不是赞美,而是因为它的所有美与繁华都被拥堵交通、肮脏环境与糟糕规划所遮掩。直至近几十年来,波尔多人下定决心大力改造,才让旧时明珠不再蒙尘。
走出这片街区更会豁然开朗,来到波尔多老城最开阔的地带。波尔多市政厅便位于此处,与之相对的圣安德烈大教堂矗立于路旁,占据着老城制高点。它是波尔多最大的主教堂,也是历史上首个为纪念十二使徒之一圣安德烈所兴建的教堂。
与大多数教堂不同的是,圣安德烈大教堂的钟楼与教堂主建筑并非一体,而是一座立于教堂旁的独立建筑,也就是波尔多人最爱的佩贝朗塔,这个名字来自15世纪时的波尔多大主教佩贝朗。钟楼高66米,顶部有圣母雕像装饰。之所以要与教堂本体分离,是因为钟楼内部的巨钟“威力”太大,为免钟声的振动破坏教堂建筑才有如此设置。
蓝天之下,圣安德烈大教堂与佩贝朗塔雄伟而美丽。市政厅一侧的建筑多是餐厅与咖啡馆,于我而言,在波尔多的最惬意之事便是坐在露天座位上,一边以波尔多葡萄酒搭配当地料理,一边欣赏这两座哥特式建筑的每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