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就去创业,会踩什么坑?(3)

虽然我一直对外表现谨慎,告诫团队要戒骄戒躁,但在潜意识里,我坚信高学历做餐饮就是降维打击,何况我们还这么能吃苦,什么事情做不成?殊不知,傲慢的偏见正一步步把我领进陷阱。

我们店主打“一人食”,但很多客人进门就问有没有圆桌,一问没有,扭头就走。独立的用餐空间、边界感清晰的场合,在中国的主流人群中并没有那么受欢迎,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热闹的氛围。如今回头看,选址也存在不小问题。如果这店开在年轻人云集的三里屯,那还有希望,偏偏这附近以中年人居多。何况开在写字楼区域,一到晚上和周末生意就不好。

以前,我特别执拗于告诉别人,我这儿不是面馆,而是面吧,也就是国外流行的Noodle Bar,中午也能边吃面边喝酒。但解释来解释去也没人懂,甚至没人关心。来这儿的客人,以上班族居多,午饭后都赶着回去上班,没人会点酒。

我这时候才感受到什么叫圈层偏差——以为自己喜欢的事物,自然会引领潮流,但往往因此脱离了大众市场还浑然不知。

营业期间,光是试错避坑的学费,就交了不少。一开始,为了追求所谓的质感和格调,我在装修上很强调艺术感。为此,我特地从一位有名的画家那儿,请来了一幅泼墨山水画,扫描以后装饰成卡布灯箱,路过的人不用进门就能看见。包括整个门头设计,也尽量保持神秘感。最后装修完,有说像会所的,有说像电影院的,还有人说像博物馆。

我满心以为,餐厅看起来不像餐厅,就最牛,让人猜不透,才能吸引人进来,但是市场给我上了扎实的一课。越来越多的人告诉我,这画一看就令人生畏,怕进门后只能消费得起一杯水,干脆止步于门前。这可真是太冤了,我们可是整条街上客单价最低的餐饮店。没办法,我只好撤下了高冷的山水画,换上了通俗的卡通画,效果立竿见影。

做餐饮堪称是无数琐碎事务的组合,我每天都在跟小事较劲,比如一双简单的筷子。最开始,店里用的是竹筷,但竹筷有个大问题,一高温消毒就会变形。后来换成了钢筷,钢筷倒是能进消毒柜了,但是一夹面就打滑,很容易把面汤溅身上。最后我们想了一办法,定制了密胺筷子,外表像竹筷,材质是密胺,就是一种仿生树脂,这回终于成了,成本却高了30%-50%,之前的竹筷和竹勺也全部报废。

事实证明,很多事别人没有去做,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而是因为这事就不适合这么做。创业之路,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即便一直在跌跌撞撞地摸索,我们的餐厅,依然在平稳运转。直到疫情轮番来袭,彻底将我们打趴在地。

自春节后,北京疫情反反复复,今天居家办公,明天集中隔离,公共交通也几度停运,餐厅生意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整个5月,北京全市暂停堂食。周边写字楼的上班族都居家了,我们自然没了生意,每天一睁眼,餐厅就亏损五六千元。

6月初,北京疫情得到控制,终于恢复堂食,我们又鼓足了干劲。但没想到,餐厅生意并没有迎来反弹,颓势一发不可收拾。人们外出用餐的习惯,仿佛突然被掐断了,因为害怕被隔离,大家都不愿意轻易出门吃饭了。

跌落谷底,总要想办法自救。我们上线了外卖,开始摆摊,着手开发一些预制包装产品,自媒体平台“小宝酒馆”也推出上线,以此来应对堂食的萧条,但这些措施并未扭转流水下滑的态势。为了自我鼓励,每天午休时,我们都会在电视上放一些名人创业的故事,集体观看学习。但我们还能坚持多久呢?如今的局面,是短暂寒冬的末尾,还是冰河世纪的开头?说实话,我心里真没底。

人要倒起霉来,厄运就接踵而至。生意最困难的时候,我的好几位至亲长辈相继去世,一个月里,我频繁往殡仪馆跑。一位我非常亲近的小学老师突然过世,对我打击巨大,那天差点倒在火葬场,有十几秒钟失去了意识。也是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悲痛以后,我突然想开了,人生无常,何不放开手脚去干、大胆地活。

我和伙伴们约定,若是到了9月,店里生意还没有起色,就另谋生路,但团队不散。说来矛盾,虽然我从没想过第一次创业就能成功,但是同样,我也没做过第一次创业就会失败的心理准备。

想起有一次,我一个人在海边游泳,不知不觉天就黑了,还突然下了一场大雨。黑暗中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道岸在哪,只知道要拼命朝岸边游去。一路上都不敢喊救命,怕一喊就情绪崩溃。

我还年轻,最不缺的就是激情。我相信,天黑之后总会天亮。就像我七年前在撒哈拉沙漠看到的奇异景色,在一个叫黑白沙漠的地方,黑夜被刺骨的寒冷笼罩,仅仅三十秒后,阳光瞬间洒满大地,光明重新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