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联芳(2)

松阴溪的上游是古市,松阳建县于东汉章安四年(199),县治就在古市,这里也是古处州府着名的大码头。山里的货物沿水而出,山外的货物沿水而来——青瓷、松香、茶叶、粮食等,沿着松阴溪,经丽水,到杭州,或是温州。下游是今县治所在的西屏,从唐乾元二年(759)迁县治在此,至今已延续1200多年不变,也一直是浙西南商贸流通与贸易集散地。据说,旧日的丽水瓯江畔有8000多艘船只,平均每天有250艘来往于瓯江上下游。这其中有多少只船来往于松阴溪?不得而知。但船帮带来的财富,从上百座宏大的姓氏宗祠、繁华的老街、林立的寺观、精雕细琢的民居大屋上,可见一斑了。

松川缥碧,和风细柔。恍惚间,一叶小舟缓缓而来,风中似有吟诵声——“手疏谢明主,腰章为长吏。方从会稽邸,更发汝南骑。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露冕见三吴,方知百城贵。”此人想必是缙云苗太守,经松阳去赴任,这首诗是友人王维送他的赠别诗。这一路有友人的好诗做伴,溪山欢唱也是铙吹,情真意切地送他一路前行。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想来王维乘舟下松阳时,曾看见一支鼓乐队呼拥着从青葱的田园间经过。那是乡人正在行傩吧。松阳的铙吹,是“饶歌”,是鼓吹乐,所用的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清越而华美。王维的诗句,呈现了汉唐松阳的民间风情,这也是一片孕育戏曲的土壤。

松阴溪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不时打碎了水中的山影、茶商船、瓷商船、盐商船……一艘船上传出锣鼓声与戏音,是冲州撞府的路岐人从瓯江下游的温州载着行头沿着松阴溪而来。

宋室南渡,金兵铁蹄紧追南下,宋高宗赵构泛海逃入偏安一隅的温州,甚至把祖宗牌位也迁来了,随之文武百官、士族大家、百戏艺人,纷纷而来。就在两宋交接的历史关头,一种有角色行当分配,以宋词曲牌结合当地村坊小曲的戏剧表演形式在温州形成,时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而后像风一样沿着瓯江流散,沿着海岸线流播,入哪里的土壤开哪里的花。因区别于北方杂剧,而后称之南戏。《云水村稿》载,当地原唱“汴都正音,教坊遗曲”。至咸淳时,永嘉戏文传到江西南丰后,一批“泼少年”演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南戏在最初温州腔的基础上,化育出的新声腔如花树摇曳——海盐腔、余姚腔、义乌腔、弋阳腔、昆山腔……

这些南戏班社沿着瓯江,一入松古平原便如鱼得水。松阳热闹的码头,林立的宗祠寺观,都成了他们搬演戏剧的场地。“红巨翠陌连西东,软鏖十里吹香风。尝春醉归吟未毕,耳根厌听鼓冬冬。吟成独夜阑干立,雷撼霆轰鸣转急。须叟挝尽寂无声,惟见月高花露湿。”南宋王子敬《花村戌鼓》中,松古平原演剧一派繁盛。

民歌是地方戏的明月前身。松阳,高山间的山谷,丘陵间的平原,沃壤似锦,是古处州(今丽水)的大粮仓,是浙南茶叶的集散地,民间小调与山歌似野花烂漫开放,正月里唱《十花名》《十二月花鸟名》《八仙歌》《春三二月》,思念情人时唱《相思歌》《思郎歌》《十八相送》,茶叶丰收时唱《敬茶歌》《采茶歌》《香茶歌》《多谢茶》《贩茶歌》,有情而歌,张口即来,如云朵长风,在层层叠叠的山间飘荡。

地方戏也是民歌的流水今世。《松阳县志》载,高腔,乃白沙冈土调。从土调到戏曲,这一去不知更换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到了元末明初,这些“顺口而歌”的土调,似山里的娃,得了南戏的滋养,渐渐出落成一个秀丽的姑娘——《闹五更》经组合保持着调式、曲式、节奏、节拍,成了松阳高腔曲牌【驻马听】;《送花》和《五更歌》,经节奏的稍快变化,形成了高腔曲牌【清衲丝】和【青衲袄】【三更响】。【行路曲】【一字调】【行礼调】【油葫芦】【和尚采花】【游乐门】等锣鼓经以及民间道教音乐和民间器乐曲牌,作加花变奏,或节拍略作缩减,甚至一音不变保持了民间音乐的面貌。《夫人戏》《耕力山》《八仙偷桃》《黑蛇记》《琵琶记》《白兔记》《拜刀记》等,一出出,一折折,演尽了人、鬼、神的世界,但终归都是烟火生活

明万历年间,松阳高腔开始盛行,也在此期间,松阴溪载来了汤显祖与屠隆。明代这两位着名的戏剧家,虽然没有在松阳留下相关看戏的记载,但肯定是看过松阳高腔的,俗与雅,是泥土与花,身为剧作家何尝不懂这个道理。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汤显祖好友周宗邠任松阳知县。山县寂寞啊,没有志趣相投的文友,两人忙完了公务,常驾小舟往来松阴溪相聚谈诗论曲。“夜听松阳周宗邠鸣琴”,“弹到夜鸿飞不起,却教中散带愁听。”天色微明时,汤显祖才不舍地离开松阳回遂昌。“松阴雪月向来清,堂上横琴迸一声。待彻梅花天欲晓,却教孤角放人行。”汤显祖这首《周长松琴堂晓发》诗里满是两人惺惺相惜的情谊。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屠隆接到汤显祖来信相邀去遂昌,松阳县令周宗邠听闻,星夜赶往遂昌相会。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屠隆到松阳 ,周宗邠也盛邀汤显祖一起陪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听古市《十番》锣鼓,看当地俗称的“道教戏”,酒兴起处,周宗邠抚琴,汤显祖写词,屠隆则边唱边演,三人开怀大笑,不亦快哉。

地方志记载:松阳好演戏,每年城隍庙唱十七昼夜,公派三十六行凑钱,费款几及数千,各社亭逢年必演,不愆期,不减短。又曰各乡村,冬,亦有数夜“闹冬戏”,每年统计1000多部。

浙西南这一方灵秀的山水给予汤显祖心灵上的安慰,以及民间丰茂的演剧活动给予他创作上的滋养,是毋庸置疑的。他弃官返乡后创作了“四梦”中的“三梦”——《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梦境”里自有一缕氤氲之气缘起于松阴溪的山光水色以及琴曲戏音。他们投向松阳山水间的目光,留在松阳的诗文,500年来已添作了护“花”的春泥。

3、

一眼望去,一丘独立,就是卯山了。

卯山是唐代道教宗师叶法善的修道之地,也是他的归葬地。叶法善(616—720)出生于松阳古市道士世家,活了105岁。

松阳人说,当地流传的民间音乐《月宫调》就是《霓裳羽衣曲》,松阳高腔《夫人戏》的主题音乐由法曲构成,其中也有《霓裳羽衣曲》的遗音。

《霓裳羽衣曲》由唐玄宗创作,是大唐宫廷的法曲,甚至成为后人看大唐由盛转衰的某种意象,可见其影响之大。杨贵妃马嵬坡香消玉殒后,跳《霓裳羽衣舞》的人不在了,《霓裳羽衣曲》仿佛如牡丹花凋谢了,只在一些野史或诗文中留下“霓裳”“绿腰”“六幺”这些只言片语,或是一些断曲残章。后人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历众说纷纭,关于去处也是如此。《太平广记》载:叶法善与唐玄宗同游月宫,听紫云曲。民间传说叶法善导引唐玄宗去月宫,精通音律的玄宗记下月宫里的仙乐,再加以创作,在宫中进行演奏,取名为《霓裳羽衣曲》。

从山脚到山腰,橙树成片,果实似点点碎金点缀山野。果实虽小,从春到秋,从开花到结果,也是气象万千。山中不见高山流水,也不见洞壑深幽。行至半山腰,见一座飞檐翘角的殿宇隐没于茂盛的林木,这就是天师殿了。观中幽暗、寂静,祭坛也已陈旧,中间供奉着叶法善的塑像,后面是一幅壁画,画了一棵老松,松下仙鹤飞舞,两位道童分站两旁。四周也有壁画,所画都是体现叶法善道行高深的传说题材。仰头一看,第一幅就是《伴君游月》,竟一时怔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