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话后巷

后巷现在的中心大街,很长的感觉,长街南北走向,开车打个表看看,足足有五公里之长。

后巷这条长街是从后巷北面老街长出来的。

孩时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陪父亲去后巷老街赶集卖小猪。那时候从老家华阳村去后巷老街要走十几里土路,一大早父亲推着装满小猪的木质独轮车,吱吱呀呀,我走在车前弓着腰努力拉绳。到集市陪父亲卖完小猪已将近中午,我的小肚子已饿得“咕咕”叫,父亲忙到街头包子铺买几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给我充饥。那个年代小孩在家没什么好吃的,看到那冒着热气、柔软雪白的肉包子,口水一下就流出来了,小嘴一口咬下去,感觉葱肉喷香,特别好吃。

确切地说,我对于后巷老街了解并不多。还是1990年初我当兵回来在后巷某厂跑供销时,因为有个同事是后巷老街的,有时去他家玩,偶尔从他当教师的父亲口中知道了一些后巷老街的故事,觉得挺有历史感。

后巷老街街道并不窄,如今还能容纳一辆小汽车通过。老街呈正方形,设有四座石圈门,有东、西、南、北四条街。

后巷老街何时成街,现已无法考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后巷老街就店铺林立,有雪昌、松柏堂、吴广和、裕丰祥、义兴昌等,还有龙保饭店、鱼行、铜匠店、油坊。老街东头还有远近闻名的元春澡堂。据说元春澡堂是许多抗日志士经常聚集的地方,其主人朱元春的大儿子朱顺和是一位革命烈士。

后巷老街的人文气息也很浓厚。老街西面的石圈门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民间相传某朝代,老街有人在朝廷做官,其母百岁时,皇上御赐的“圣旨百岁坊”匾额被镶嵌在西门牌楼上。古时医学不发达,如果子女不孝顺,也不可能活到百岁。

后巷老街有三处朱氏宗祠和一处吴氏分祠,即东分祠堂、中分祠堂、西分祠堂。后来,东分祠堂成了后巷中心小学,中分祠堂成了粮管所和国家粮库,西分祠堂改成了后巷粮油加工厂。吴氏分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伪镇公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改成了供销社。

后巷老街无疑是后巷政治、经济、文化的发源地。老街东头的那座老电影院一定让许多后巷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2000年初期,后巷镇的党员干部冬训班经常在老街电影院召开。

岁月静好,时代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的破土而出,后巷老街因受地理位置、土地资源的限制,许多初具规模的社办企业纷纷外迁。对此,后巷老街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审时度势,开始了大胆探索——向南发展。开始从后巷老街的一条路延伸,东拐300米左右,然后再向南开辟一条新街。从此开启了后巷十里长街的新起点、新征程、新气象!

还记得后巷长街起始阶段,新街造好只有一公里左右长。那时街道两边布满了集体企业,有毛纺织厂、针织厂、加弹厂、天线厂、钻头厂、卫生设备附件厂、农具厂……那时的后巷乡政府、工业公司也坐落在街道河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