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雨天,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如濡湿的宣纸,被水墨彻底浸染,天气定格在一个云低光暗的时刻,雨洗过的青翠和瓦坡上的青灰装满眼帘,站在必须仰视的高度,油然会被鼓舞起兴奋的心情。拾级而上,两扇红漆庙门,恰如归途而非终点。开门人是守寺人张宇飞,很多年前,我见过他,在夜色中,往事落满世事尘烟,若干年之后再回忆,时光已转过了近20年。
打开庙门,穿过山门中轴线,便是很醒目的舍利塔。
时光年复一年这样呈现这样消逝,它们还算完好。
岁月湮没了多少手艺?如一本知识和感官动人相融的书,翻阅时发现,有远见的古人比今人更懂得生存智慧。
法兴寺是一座脱胎于中国传统庭院式民居的寺庙,渗透着以儒家伦理为主的“家”的观念和生活秩序。寺庙建筑布局四平八稳,形象疏放而明朗,在精神文化意义上,是人及其人性的“返璞归真”地。
紧挨舍利塔的是一座青石雕刻的燃灯塔,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文字依附在物上,人们知道了它是唐朝的“文物”遗存。
同类型制的唐代长明灯台国内仅存三座,法兴寺长明灯是最为精美的一座。
审美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判断,如一扇窗户,以其被打开的状态让目光触及新旧。
寂静之中可听到细微的雨声、人声、脚步声,所有人都感到一种近似于酩酊的安详感。
跟随张宇飞走进一座现代建筑房间,听他讲寺庙中的光阴流逝。30多年的庙中岁月,许多事情看起来像风流云散了,但其中也有被凝固了的沉重,快乐和痛苦都写在脸上:
“这么多年来这就是我的生活。”
任何语无伦次的信口开河,姿态做派和模仿学舌,都不能代替30年的白昼和黑夜。由窗户看远处的宋代圆觉殿,许多年茂盛或残败的季节,世界就这样伸延着,多少年低头时看见的只是室内宽厚而安详的煤火,一日三餐,日头和月明只是愿望中看见的燃料。
张宇飞说:“我进庙时,桃花开了,天地都是春色。”
1993年,清明前后,张宇飞背着铺盖卷,踩着齐胸高的干茅草遮掩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半山腰爬,步伐比平时要快些,表情也明显有些紧张,没有人知道张宇飞那刻心中的波涛翻卷。如果说有什么能压住惊慌失措的情绪,那一定是桃花,朵朵桃花漫山遍野地开了,带着春的信息。
张宇飞说:最早守护的寺院是崇庆寺,九个月之后入住翠云山上的法兴寺。做守寺人有两个原因,初中毕业后身体不好,为了生活或者选择出去打工做苦力活,或者做个小买卖,似乎二者都不适合我,做苦力身体不行,做生意精明活泛又不够。
无论怎样,未来的出路都得背井离乡。
1991年长子县崇庆寺发生了一件轰动全省的盗窃案,12尊珍贵的古代彩塑造像被盗。虽然这个文物案很快被破获,但主管部门仍心有余悸。当时政府需要派文物保护人过去看庙,张宇飞被选中。
人的理想是从生计开始的。偶尔萌动一个小小的想法,比如想当作家,入庙可以学习,帮助实现。人还是要有点理想,万一实现了呢?
村庄里的孩子,喜欢在土地上劳动是与生俱来的。清明过后摇耧下种,大人驾着牲口犁地,小孩就倒腾着小腿撒种,有时候双脚陷进深土里拔不出来,就想把自己种下去,那样就不用到处谋生存啦。
一个农民的远见能有多远?
纵横阡陌上的袅袅炊烟与灼灼桃花,是中国文化的千年梦境。在后来的谈话中,张宇飞一再说起成为守寺人那一天,桃花满山满坡灼灼,他像一个寻路人,尚不明晰未来的人生。
桃花如幽灵一样定格在张宇飞的神往和梦想中,桃花有着“争春”的精神。
“三月桃花,一人一马,今日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