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味悠悠(2)

及至当下生活小康,那些填补穷困的马兰头等野菜,竟成了餐桌上的宠爱。寓居城市中的人们或是要在油腻之中寻一份清淡,或是要在灯红酒绿中寻觅那一份难得的春天的味道吧。

其实,马兰的美味古人早已知之。

“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陆游之诗即生动描述了宋时儿童采摘马兰头去做早餐的情景。

明人赵楷在其着《百草镜》中说:“马兰气香,可作蔬。”清人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称马兰为“蔬中佳品,诸病可餐”。

明代有一首《马兰歌》则这样写道:“马兰不择地,丛生遍原麓。碧叶绿紫茎,三月春雨足。呼儿争采撷,盈筐更盈掬。微汤涌蟹眼,辛去甘自复。吴盐点轻膏,异器共衅熟。物俭人不争,因得骋所欲。不闻胶西守,饱餐赋杞菊。洵美草不滋,可以废粱肉。”诗中不但生动地描摹了马兰头碧叶紫茎的形态、采撷的景况,还记述了吃法,甚至夸赞其美味胜“粱肉”。

马兰头简单普遍的吃法是拌香干。新鲜的马兰头在开水里焯烫十几秒,用手挤干水分切成细末,再将香干剁成黄豆大小加入切好的马兰头中,添入盐、糖、香油拌匀即可。清香、清爽、开胃,是配餐佐酒之佳品。

而我记忆中母亲的酱炒马兰更是简单。油锅烧热,投入拍碎的蒜头煸香,将焯水变绿的细长马兰头入锅,加一勺蚕豆辣酱稍翻炒,即盛盘上桌。母亲的味道、春野的味道皆让我久久难忘。

春日鲜嫩的马兰头,在母亲的手中还有多样的滋味。马兰头炒鸡蛋、马兰头包饺子、马兰头下豆腐汤,马兰头炒草虾……每一味都是母亲给我留下的春天的记忆、亲情的记忆。

马兰之美味,一直受到美食家的青睐。清人袁枚将其记入《随园食单》,写道:“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汪曾祺则描写他的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兰头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

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饮馔部》中这样评述:“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自古及今,这些喜好马兰等野蔬之人,首要之因,就是这些草叶之中深蕴了自然之清香吧。

明人王磐在《野菜谱》中记录了一首马兰头的歌谣:“马拦(兰)头,拦路生,我为拔之容马行。只恐救荒人出城,骑马可到破柴荆。”歌词道出了马兰生长的旺盛快速。所谓“莫待无花空折枝”,趁大好春光,马兰正嫩,且啖一口来自原野的美味,也让我们倍加珍惜过隙白驹般的韶华。

于是我又想起儿时的一首《马兰开花》童谣:“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歌声中,母亲臂挎竹篮,领着我一起在芳草萋萋的山冈上采撷马兰头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马齿苋

红茎绿叶的马齿苋贴地生长,这些委伏土地的野草,如同故乡大地上那些世族的繁衍,卑微却生命旺盛。

在秋冬匿迹的马齿苋,它们将针眼般细小的籽粒委于身下的泥土,或随风安身于另一片泥土,只需一场细雨和风,它们就再次生根发芽。

春天里,它们开始呈献鲜嫩,却隐含一份酸涩,仿佛提醒那些逐渐淡薄的记忆,不要忘却那曾经的酸辛。

即便酸涩,也是旧日乡下人家春日的难舍。一只小篾篮、一把小铁铲,我也曾随着村里的小伙伴们,在草长莺飞的田野上寻觅它们匍匐于地、隐身草叶的身影。

“嗬,这有好多马儿汗啊。”“苋”在我们的方言中读“汗”,马儿汗就是马齿苋,祖祖辈辈这么叫。当大丛的马儿汗出现在眼前,总是引起欢喜的惊叫,仿佛面对一田的丰收。

春天的马齿苋适合凉拌、清炒。凉拌的做法非常简单,将洗净的马齿苋放入沸水焯至马齿状的叶片变成碧绿,捞出用清水过凉并冲洗黏液,沥干水分后切碎,依口味喜好放入盐、辣油、香油,拌匀即可食用。马齿苋本身具有的那种酸酸滑滑的味道,让口腔里充盈着鲜爽。

乡下人家通常都是将马齿苋配以蒜瓣、大葱等清炒,一勺菜籽油、一撮盐,不做任何调味,保持着野菜本身源自自然的味道。

如果家中有富余的面粉,或是老母鸡多下了几个蛋,母亲会包顿马儿汗饺子,或是煎个鸡蛋马儿汗薄饼,那份享受,是那个春日久久难忘的回味。偶尔家里有肉,桌上有盘马儿汗炒肉丝,对于我,就是过年一般的快乐了。马齿苋的酸很入味,它被肉吸收,让肉丝显得嫩滑,而其茎叶又汲取了肉香,鲜美异常。

窘困的年代,缺米少油,乡下人的口水都是寡酸的,于是,马齿苋的酸味自是难以得人欢喜。为了既能果腹糊口,又不至于酸涩刺嗓,乡人不知何时发明了用草木灰揉搓的方法,来祛除马齿苋的酸味。

最需去酸的,是春末夏初的马齿苋。这时节,马齿苋丰厚茁壮,将要开花,酸味最重,随后即茎变柴叶变老,不宜食用。此时,外婆会将地间田头采回的一篮篮肥大的马齿苋,用灶膛里的草木灰掺拌,一遍遍地揉搓,直至将茎叶的汁揉出,将草木灰濡湿,然后铺陈在阳光下暴晒。晒干成褐色的马齿苋盘缠在一起,抖去草木灰,外婆便将它收存起来,等待日后食用。

春日,我在城市里的许多酒店都尝到过新鲜的马齿苋,因为寓居在钢筋水泥城堡中的人们越来越喜欢那一把野味,而马齿苋的那份酸辛,也改善着小康生活里油腻的口味,反倒是让人喜爱的一味鲜新了。

但用干马齿苋烹制的美味,我一直未在饭馆里见到。

与新鲜的马齿苋相比,晒干后的马齿苋吃起来软韧富有嚼劲,那种独有的干香味,绵厚浓郁,余味盈口。干马齿苋无论是炖鱼、烧鸡还是焖肉,都是佳配。尤其喜欢外婆的干马儿汗烧肉,慢火煨炖,时间在微蓝的火焰上曼舞,马齿苋的干香渐渐沁入糯软的五花肉,肥美的油汁也慢慢浸入马齿苋的茎叶,时光和亲情为我们保留的山野的味道、春天的味道和故乡的味道,重新在我们的舌尖上弥漫。

马齿苋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耐旱,即便是在炎炎的夏日下,它也叶展花开,生长旺盛。传说后羿射日时,一连射落了九颗,其中一颗就是躲到了马齿苋的叶子下面,才没被后羿找到而幸存。为报答马齿苋的恩情,太阳就赋予了马齿苋一种特异功能,不怕阳光的暴晒。当然,这是追求美好的乡人根据马齿苋耐高温的生长特点编造的神话,其实马齿苋在夏季不会被晒死,是因其叶茎饱含那酸涩之水的缘故啊。如同我那故乡中的人儿,饱经尘世的荣辱与辛酸,依然烟火不熄,立于天地。

因马齿苋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故又称五行草。五行者,万事万物之取象,阴阳演变之道。将乡里乡气的马儿汗起名五行草,有点高大上,定非乡人所为。多种称呼中,还是方言的“马儿汗”最为亲切、温馨,它让我想起记忆里的童年、远去的母亲和外婆、淳朴的家常味道、充满春天之味的酸涩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