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马踏湖

马踏湖,是位于山东省桓台县的美丽湖泊,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自然生态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传说春秋时期齐桓公会诸侯,众马践踏,平地成湖,故取名马踏湖。《左传》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与晏子游于少海,畋于青丘”,“少海”即马踏湖。现在马踏湖成为淄博的一颗“绿色心脏”、国家级湿地公园,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齐鲁大地上。

马踏湖的广博无法与青海湖比拟,名气无法与杭州西湖比,深度也无法与长白山天池争辉,但它却以悠久的历史人文内涵、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摇身蝶变的奇迹,描绘出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与涵养的中国画卷。

锦湖水色胜湘湖

马踏湖,秋天的景色最美。荷叶田田、荷花连连、蒲苇片片、湖波粼粼……当地人喜欢叫它锦秋湖。

2023年5月18日,桓台马踏湖景区的一对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隼,孵出了六只全身毛绒绒、神态可爱小红隼。《马踏湖畔红隼飞》的消息迅速登上各种媒体,这不禁让人想起骆宾王的那首诗《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脍炙人口,是流传最久远、普及面最广的唐诗之一。

骆宾王出生于浙江义乌,但他的童年阶段,却是跟随当博昌县令的父亲骆履元在任所度过的。史料记载,博昌县始为春秋齐国辖邑,后历战国、秦汉时期,到唐朝初期时为县治所,其县衙故址就在今马踏湖东北之会城泊。《咏鹅》这首诗,就诞生于马踏湖这一方水土之中,全诗将听觉与视觉、静美与灵动、音律与色彩完美结合,生动展现了鹅的形神情态和马踏湖水乡的优美生态,勾勒出一幅生动有趣的“鹅戏清波”图。

红隼这种小型猛禽的回归,佐证了马踏湖生态的恢复和优良。“看!那草丛里五颜六色的雉鸡。”这些年,政府和湖区民众开始重视恢复生物多样性,尤其重视和保留天然栖息地,给野生动植物留下生存空间。目前,马踏湖植被覆盖率90%以上,植物资源有73科364种,动物资源有56科174种,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各15种,一级保护动物有大鸨、丹顶鹤、中华秋沙鸭。

论语·宪问》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春秋时期,战马、战车的多少成为国家强弱的标志,桓台境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加之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又处齐国腹地,进可攻,退可守,桓台成为齐桓公、齐景公乃至齐国历史上养马练兵的战略要地。桓台有“齐桓公戏马台”,世传为齐桓公时所筑,是齐国驯养战马和齐桓、景公观看战马表演的地方,戏马台北有古饮马池,再北有牧马场。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得名。

深秋时节,我来到了位于桓台县新城镇城西村的“齐桓公戏马台遗址”。村办公大院干干净净,有几位老人和孩子在公共体育器材上悠闲地玩耍,东侧就是南低北高、向阳倾斜的遗址,当年拓展这个院子时把东坡的土墙削直,形成了四五米高的天然东墙,墙中间可见成排的古砖,残墙断垣之上的树木和杂草,开始枯黄和落叶。我们绕道从南侧进入遗址旧院,没遇到任何人,只有从不计较得失一直乐观大度的阳光照耀着人迹罕至的老房子,让我心生悲怆。这里虽然海拔只有30多米,却是桓台县的制高点。元、明、清时期这里一直为新城县县衙所在地。因全国有五个“新城县”,鉴于新城县有齐桓公戏马台遗址,1914年通过全县士绅公议,更名为桓台县。

桓台境内有很多村庄及村名与古齐国有关,那是历史留下的记忆符号。譬如:傅村,原名麸村,是齐国草料屯聚处;面窝村,原名麦面窝,是齐国屯粮处;马王,原名马庄,是齐国养马场;东营村,原名营子,是齐国兵营;演马村,是齐国训练战马官员居住的地方。

各种史料佐证,桓台西、北境区域是春秋时期齐国苑囿,马踏湖区是齐国屯粮草、养战马和练兵习武的地方。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的辉煌与繁忙。

在唐代,马踏湖曾一度被称为李白泊、谪仙居。李白由徂徕山至此观光,凭吊鲁仲连,写下诗句:“齐有倜傥士,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苏东坡游此湖,兴赋“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锻,纵教匹练写秋光”。因而当地人取诗人后两句的倒数第二个字,将马踏湖更名为“锦秋湖”。由于湖水青碧,风光迷人,许多文人墨客,如鲁仲连、辕固、诸葛亮苏轼、王渔洋等,都曾慕名前来,一赏为快,并留下了不朽诗作。清朝刑部尚书王渔洋,小时候曾在马踏湖避难读书,特别喜爱马踏湖风光,他写了“锦湖水色胜湘湖,雉尾莼羹玉不如,持谢江南陆内史,酪浆还得似渠无”等许多赞美马踏湖的优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