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七年(1180)春天,诗人杨万里从家乡吉水前往广东任职,写下一首《荔枝歌》:
粤犬吠雪非差事,粤人语冰夏虫似。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去年藏冰减工夫,山鬼失守嬉西湖。
北风一夜动地恶,尽吹北冰作南雹。
飞来岭外荔枝梢,绛衣朱裳红锦包。
三危露珠冻寒泚,火伞烧林不成水。
北人藏冰天夺之,却与南人销暑气。
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子,卖的不是泥孩儿磨喝乐,也不是女红针线,而是冰雪,夏天的冰雪——这很可能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写到贩冰谋生者。杨万里的写法也和通常情形不太一样,名为“荔枝”,实际全诗共二十句,写及荔枝的只有两句“飞来岭外荔枝梢,绛衣朱裳红锦包”,其余全写天气和冰雪。这首诗的真正主角并不是荔枝,而是那个隔水卖冰的人。后来,在刘克庄的《乍暑一首》中,我们又看见了类似的情形:“南州四月气如蒸,却忆吴中始卖冰。” 南宋赵蕃的《入严州界二首》(其一)可能也与贩冰有关:“朝来爽气致西山,孰愈严州百里间。佣贩悬知尽冰玉,不惟二士眇难攀。”
杨万里说,在广东一带,不要说是夏天,就是在冬天,看见冰雪也是极其稀罕的事,粤犬吠雪如同蜀犬吠日。很多广东人一生都未曾见过雪,和他们谈雪,和庄子所说的同夏虫语冰是一回事。只能活到夏天的虫子,根本无法理解冬天的冰雪是怎么回事。生活在北方的人见惯了冰雪,甚至可以以此养活一家人,只要有一大窖冬天贮藏下来的冰雪就好了。
接着,诗人想起帝都临安夏天的场景:正午时分烈日当头,杭州城内人人如坐蒸笼,汗滴如雨。就在此时,突然听见河对岸传来清凉透彻的叫卖声——那声音甚至比冰雪本身还要充满凉意!卖冰人揭开篮子里的层层青布,露出比蔗浆还要好看好闻的“甘霜甜雪”。
夏冰来自何方?杨万里给出了回答——“年年窨子南山下”。结合后面的“山鬼失守嬉西湖”可以推定,这些冰雪来自西湖南山,应该就在西湖南山玉皇(育王)山慈云岭南坡一带。“窨子”,就是地窖,也就是冰窖,所以诗中才会有“去年藏冰减工夫”的说法。这些冰雪明显是通过古老的窖藏方式保存下来的。这个沿河沿街到处叫卖冰雪的小贩子,和南山“窨子”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他并不是南山冰窖的主人,而只是这一处颇具规模的商业化冰窖的分销零售商贩。宋代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当完善的商业运营体系,从生产、批发到零售(铺售及游动商贩),有着顺畅的流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