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为什么会走神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赞》中写道:“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意思是说:在读孔子的着作时,我的脑海中总是想象着他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除了司马迁,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手捧一本书,读着读着就会想起某个人,或者盘算着某件事,或者回忆着某个场景。

在心理学中,走神是指个体将注意力从当前任务转移到内部自我的思维和情感之中的过程。为了研究这种心理现象,美国哈佛大学的两个科学家特地设计了一个应用程序,收集人们在进入工作、运动、阅读、听音乐等22种日常活动时,产生的思想、感觉、行为等实时报告资料。他们分析了2 000多个成人受试者的相关数据,发现走神时间占所有测试项目总时长的46.9%,其中阅读的走神时间占阅读总时长的45.0%。

为什么人们会频繁地走神呢?想象一下在看电影时,如果我们对每一个镜头都特别留意,大脑的状态将会如何?大脑会疲惫不堪,运行减慢。走神是大脑自我调节的过程,为应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大脑会选择性地处理某些特定信息并及时反馈,从而让我们更加有效地感知自身及周围的世界。

在阅读时,大脑会接受书本内外的大量信息。在阅读喜欢的书籍时,我们可以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单纯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正如宋朝诗人陈师道所说:“书当快意读易尽。”但是当阅读不感兴趣或者晦涩难懂的书籍时,我们可能会受到书本内外诸多信息的影响,从而使思维脱离阅读的内容,神游万里之外。

阅读时的走神并非一无是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义认知活动,为了理解文字信息,我们需要调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去理解文字的意义,所以在阅读时,受文本内容的触发,大脑会检索相关的记忆,进行发散式思维。具体来讲,阅读时的走神涉及读者的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前瞻记忆。情景记忆是个人的相关经历,比如看到“山”这个字,你可能会想到和家人一起去山里游玩的情景,耳畔仿佛响起林荫路旁的鸟鸣声,眼前仿佛浮现出苍翠山色。语义记忆是文本的语义信息,比如“山”字可能会让你想起这是一个象形文字,类似的文字还有“日”“月”“水”“火”等,也可能会让你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讲的“山是火山喷发或者板块碰撞形成的”。前瞻记忆是个人的目标和计划,比如看到“山”字,你可能想到这个周末要和家人到山间游玩,今天下班后要去超市采购相关的物品,出发前要给汽车加满油等。

如此看来,阅读时的走神是大脑的一种自我调整和恢复机制,是人们意识状态的自然表现,它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应对挑战和压力,也助于大脑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如同硬币有两面,阅读时的走神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它会导致人们注意力涣散,减缓阅读速度,甚至错过重要的信息,损害阅读记忆的完整性,影响人们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判断、推理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应对阅读时的走神现象呢?在阅读时,我们要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争取进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状态,但是如果认真阅读一段时间之后出现走神的情况,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这可能是大脑疲倦了,需要调整状态,或许在调整时会产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