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古代冷兵器之一。弓与箭,两个独立的物件,只有紧密配合,和谐一致,才可发挥最大功力。
至于弓拉到什么火候,搭不搭箭,拉弓是否放箭,箭指何处,是否有的放矢,是否有矢中的,无疑都掌控在执行者手上。
空拉弓,不搭箭,空弦虚射。典故“惊弓之鸟”,源自《战国策·楚策四》:更羸和魏王在高台之下,举首望见飞鸟,更羸说,我可以只拉响空弦,便让飞鸟坠落。魏王惊疑。少顷,一只大雁飞来,更羸就拉空弦虚射,大雁果然坠落。魏王惊得瞪圆双眼:箭术如此了得,莫非神人乎?更羸摇首:此雁已伤,飞得极慢,叫声凄厉,因伤痛离群,惊恐万状,乍听到弓弦声,骤然振翅欲逃离险境,以致旧伤迸裂坠落。这个典故,是赵国使者魏加讲给楚国春申君听的,想阐明若“惊弓之鸟”者,难堪重任,定是不担当不作为的主儿——因有旧“伤”“隐病”,心虚得很,擢拔重用,非砸锅不可。拉空弦虚射,有时是震慑,有时是警示,有时是唬人的把戏,须细思慢品。
“只拉弓,不放箭”.《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有一段故事,颇耐人寻味。说的是清末两钦差赴浙查办,正钦差临行前入宫向“老公”讨教。“老公”面授一个好法子,叫作“只拉弓,不放箭”.正钦差一点就通,心领神会。钦差到得行辕,关防甚是严密:“各官来拜,一律不见。”地方官员摸不着头脑,“吓得不得主意”.翌日,钦差又传出话来,叫首县预备新刑具,诸如链子、杆子、手铐、站笼之类。各员闻知,更是魂不附体。漫天电闪雷鸣,未见雨点落下。似乎箭在弦上,就是引而不发,空摆架式而已。何以如此?“老公”说得分明,这样干,一者“落个好名声,省得背后人家咒骂”;再者自己也“趁机捞两个”.真是妙极!“只拉弓,不放箭”产生的效应,不止这一种,一个原理,可花样翻新。
清朝人“只拉弓,不放箭”,是为送人情捞好处捞名声。今人“只拉弓,不放箭”,捞的是政绩。君不见,标语口号迎检查,摆好姿势忙拍照,各种媒体大造势,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看上去热火朝天,虚张声势,实际成效不管,应付了事。这种情形恐怕任谁都见过。
拉满弓,乱放箭。干事缺长远规划,没方向,什么容易露脸贴金就干啥。为官一任,无非三年五载,岂给他人作嫁衣?今年建地标,明年建金廊,回头再搞景观带。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立功心切,山上刷绿漆充绿化,墙上画窗求美化。一拍脑门,组织人马万箭齐发,射向何方,少有人过问。“拉满弓,乱放箭”,实质就是乱作为。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其危害不容小觑。
人心百态,作风虚与实,正与邪,公与私,廉与贪,是否堪大用,通过拉弓与放箭的具体操作,便可知其八九不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