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中篇小说)(2)

妹妹当然不愿意,这下高生华的父母也急了。高生华一听就发火了。听说四姑娘在家里也大闹了一场,但都无济于事。恰好那一年县里招兵,高生华一气之下就报名参了军。从此离开了家乡,慢慢与家乡就联系少了。再后来,隐隐约约,听同村一位在外地拖板车的人回来说,他们板车队食堂缺一个烧饭的,四姑娘就去了。

后来就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了。

有一年回家探亲,高生华好像还听妹妹说,四姑娘家里听说他当兵到了部队,也有点回心转意的意思。但还是希望能够换亲,妹妹甚至都有点动摇了。但高生华说那怎么可以呢,就没有理睬这事了。

这边,四姑娘听说高生华当兵又考上军校,一下子就断了念头,不久便和板车队的一个年轻人谈起了恋爱。然后很快怀上了那个人的孩子。怀了孩子怎么能换亲呢?四姑娘母亲一听,气得差点昏了过去。父亲见了四姑娘就给一巴掌,说,我家风被你丢尽了,不把孩子弄掉,你就给我滚出这个家!就这样吵着吵着,就到了那年的春节。正月里,四姑娘带着男人回了家,父亲一见四姑娘的男人,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说,你这小子还有脸到我家里来,赶紧带四姑娘到医院把孩子打掉,哪知男人一听这话,扭头跑走了。

四姑娘也跟着走了。后来在男方家待了五个多月,四姑娘生下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四姑娘男人欢天喜地地提着礼品到四姑娘家报喜,男人喊了父母,说,你们有外孙了!但是谁也不理他。他只好回家了。刚好到了农忙季节,正是抢收抢种的双抢季节,孩子“做三朝”,四姑娘父母没有来,最后只有大姐来了。吃过了“三朝”的饭,大姐对四姑娘说,我走了。四姑娘一听心里不舒服,眼泪马上滚落了下来。大姐说,你别哭,等到双抢结束后,我和妈妈一起来看你。大姐走后,四姑娘就在家里扳着手指数,但双抢结束,她的母亲还是没有来。女人月子里最想念的就是母亲,母亲没有来,她知道母亲还是没有原谅她。

她只有哭,只有哭了心里才好受。没几天,她眼睛哭得肿得像个烂桃子。

这里的习俗是女人生完孩子的一个月内得静养,叫养月子,也叫过月子。意思是这个月母亲生小孩子损伤了元气,恢复元气很重要,要精心照护。月子里,还是大姐来看她。见了大姐,四姑娘就问,母亲怎么双抢结束了还没有来?大姐说,父母在家都忙得很,你自己把月子养好了再说。你别天天哭,过月子这样哭对眼睛不好,你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别想不开心的事了。你已然这样了,父母还能拿你怎么样?我们姐弟几个来做父母的工作。大姐这么一说,四姑娘心就软了。心想,父母总不能因为这个断绝他们的关系吧?她想想小哥也怪可怜的,也觉得对不起小哥。

过了二十多天,四姑娘大姐果然又来看她。大姐把在家里看到和听到的都说给四姑娘听,四姑娘听大姐说,多半是小哥替她求情。小哥说,生产队里明摆着有一家媳妇是换亲的,结果两家没闹成儿女亲,却反目成仇,吵嘴打架成了家常便饭。小哥说,他不想过那样的日子。四姑娘听了,哭着对大姐说,是她对不起小哥,小哥没有讨到媳妇,自己却有了孩子了。

俗话说,母女连心。如此三番五次,大姐终于把母亲领了过来。娘儿俩一见,先是抱头一通痛哭。四姑娘大姐对母亲说,好啦!好啦!你看看你的外孙。四姑娘母亲擦掉眼泪到床上看孩子,孩子小脸蛋红扑扑的,小手胖乎乎的。母亲窸窸窣窣从衣袋里摸出一个红包,说她这次什么也没带,就是来接女儿和外孙回家的。接着,母亲还跑到厨房里烧艾水,说是要给女儿蒸艾水。女人生完孩子身上的毛孔是张开的,骨头架子也是松软的,得在生孩子一个月里蒸三次艾水,女人满月才会有精神。

于是,大姐和母亲就帮四姑娘蒸艾水,四姑娘婆妈去菜地里摘菜准备午饭,男人抱着孩子在外面玩。母亲端了一碗鸡汤,但四姑娘高兴得怎么也吃不下去。

这样平静地过了一年,就有人给四姑娘小哥说了一门亲。女孩比她小哥还要小九岁。为了这门亲事,四姑娘家花了几千块钱和几百斤粮食。但这些钱都是四姑娘家掏的。女孩是山里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四姑娘说,她要不是山里人,凭她那长相,她哪里会嫁给她小哥啊!这门亲事成功了,四姑娘也就放心了,和父母亲戚家走动也殷勤得多。

总算苦尽甜来。四姑娘在婚姻上受了气,吃了不少的苦。但兄妹五个,还是她家的家境稍富裕一些。四姑娘男人在一个什么厂上班,生了那个儿子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儿子相继长大,一个儿子外出打工,一个儿子上学。平时四姑娘就帮衬做点小生意。她一个人在家,没事就会接父母住上十天半月的。父母也喜欢上她家里来。说来奇怪,四姑娘的两个儿子都很聪明,大儿子没考上大学,学了裁缝手艺,后来带了二十几个徒弟,成了一个裁缝老板,赚了不少钱。很快谈了一个女孩子,然后结婚生子。大儿子不让四姑娘种田,把家里几亩田都给人家种了。这样,四姑娘四十岁不到就当起了奶奶。家里没有田地,她就养点鸡呀、鸭呀什么的,然后成天给儿子带孩子。小儿子后来考上北京一所大学,也结婚生子了。四姑娘带大了大儿子的孩子,又帮着小儿子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