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沉浸在情感波澜中的元好问,瞬间忘掉了落榜的郁闷。否则,怎能花钱买下两只大雁,怎能挖坑安葬了两只大雁,还要双手捧来河滩上的石头,堆垒一个坟头?
哦,不能说是坟头,是雁丘,远近传扬的雁丘。
2、
雁丘,一个在神州大地独一无二的陵墓。即使不与皇家争宠,不以陵墓相称,说为坟墓,也是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
回味雁丘的生成过程,如前所述,一切出于意外。大雁意外的殉情,被元好问这个满怀激情的诗人意外得知了。在他人眼里,元好问一连串意外的举止,造就了这雁丘。只是千万不能轻慢这意外,其中深嵌着无数大雁的生命常态。是的,大雁殉情不是作秀表演,而是本真习性的使然。打开国人的婚俗,就可以进入大雁生死不渝的情爱世界。古人从议婚到完婚,多数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六道礼仪过程。除了纳征是用财物或钱币行聘礼外,其他五道礼仪都要用大雁作为赠礼。为何这样?早年我在乡下请教过年迈的尊长,回答是礼赠大雁表示信守婚约,终生不渝。
何止是民间婚礼离不开大雁,古代政务礼仪中,大雁也不曾缺席。从《礼记》可以看出,邦君百官晋见天子均要献贽纳礼,邦君献赤、黑、黄三帛,卿献羊羔,士献雉(野鸡)。那什么人献大雁?比士高一级的大夫献大雁。为何大雁从民间到官方都会享受如此高的礼遇?清代古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雁字,“雁有人道,人以为贽,故从人”.原来古人早就将大雁人格化了,道德化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缯缴,是古代的弓箭。以避缯缴,即防止猎人捕获。古人推崇五种美德:仁、义、礼、智、信。由此审视大雁,礼、智、信三德显而易见,守节可谓有义,这四者兼具,岂不是拥有大爱的仁者君子?看看,大雁将五德集于一身啊!
可见大雁殉情并非意外,元好问得知此事虽属于意外,可那是大雁常态修为的必然结果。大雁族群,无愧于雁丘这座不朽的丰碑。
3、
放眼逡巡,神州大地以雁为名的古代胜迹还有多处,而且每一处都气势非凡。就山西而言,北部雄峙着雁门关。雁门关坐落在勾注山脊。勾注山是北岳恒山巍峨险峻的一段,南来北去的大雁飞越非常艰难。艰难当然难不住聪明睿智的大雁,它们选择一处山坳通过,这便有了雁门之说。大雁的捷径为世人效仿,北方匈奴的铁骑常常由此通过,抢掠中原。秦汉将士也就由此出塞,抗击匈奴。唐朝为防治边患,设关城,建关楼,驻军守卫。《唐书·地理志》记载:“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首都北京有雁翅楼。雁翅楼地处古都北部的地安门,伸展于左右两侧,高二层,各十三间,用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美名曰:雁翅楼。
雁翅楼浪得大雁的美名,实质与大雁没有关系。与大雁有关系的是湖南衡阳的来雁塔。衡阳气候温润,冬日不寒,相传大雁到此,不再南飞。因而,留下“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的古老说法。因此,衡阳又雅称“雁城”.雁城北面高耸着一柱36 米的砖塔,名为来雁塔。来雁塔像是如今的电讯发射塔,传播扩散着雁城的美誉。
与大雁有关联的古代胜迹,名声最大的莫过于西安那座大雁塔。仅就高度而言,达到64 米,来雁塔、雁翅楼只能屈尊其下。若是从年代排辈,大雁塔可以和雁门关媲美,可以说是相距千里,遥相呼应。尤其是大雁塔这名字,还不是本地土特产,是开放引进的。
唐玄奘西行印度游学16 年,公元645年满载而归,受到皇家隆礼欢迎。为保存他带回的经书佛像,唐太宗恩准在慈恩寺建造佛塔。《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唐玄奘游学摩伽陀国时,在陀罗势罗娄河山中的佛寺看见一座巍峨的雁塔。寺中和尚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别的肉不吃,唯吃三净肉。有日断炊,众僧腹饥,一僧信口开河:“菩萨可知弟子饥肠辘辘!”说话时,头上有大雁飞过,话音刚落,竟然掉下一只。而且,不偏不倚恰巧掉在寺中。众僧极为惊奇欢喜,以为这是菩萨怜悯成全小乘佛教,不仅没有杀雁吃肉,还厚葬了这只大雁,像对待圆寂的高僧那般,垒砌浮屠永久纪念。浮屠,即高塔,因此得名雁塔。
长安慈恩寺佛塔建成,唐玄奘念及大雁顺时而为,天寒南去,日温北归,从不失信。又与佛教有着美妙缘情,便将新建的高塔叫作雁塔。后来长安荐福寺仿照慈恩寺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高塔,称作小雁塔。早建的雁塔,自然升格为大雁塔。
目光如此逡巡多处与大雁相关的古代名胜,与之比照,太原这雁丘就渺小得犹如孙悟空在天宫担任的那个小官弼马温,芝麻绿豆,不值一提。要是造册登记古代建筑,雁丘打肿脸充胖子也挤不进这个行列。务实点说,只能算作古迹,古代留下的痕迹。可要是将雁翅楼、来雁塔、雁门关和大雁塔逢迎为名胜古迹,那绝对不应落下雁丘,还要给它个显要的席位。原因不道自明,雁丘的名气不比任何一处小。大凡读过书的人,哪能不知道雁丘。雁丘拥有的粉丝,远远胜过名声振聋发聩的雁门关和大雁塔。
即使不与名胜较劲,把雁丘放置于常见的坟墓中相比。寻常百姓,五服以上的祖坟,还有几家能够找见?即使王谢家的祖坟也是这样,能够找见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早已化为乌有。那就与皇家陵墓对比。明十三陵可谓声名远扬吧,为写这篇文章,我有意和多人交流,发问已经考古发掘、并供人游览的明定陵,安葬的是哪位皇帝?这问题不算刁钻,没去过的回答不出来情有可原,可是曾经游览过的人竟然也没有几个回答得出来。而问到雁丘,多数人不仅知道在太原,还知道在汾河边,甚至还能讲出那个凄美的殉情故事。这是为何?不用问,人人心知肚明,是因为有元好问那首《摸鱼儿·雁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