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丘(3)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整首词可能不一定人人出口成诵,首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不能脱口而出的人却寥若晨星。无形的诗词,比有形的建筑更具有传播优势,可以不胫而走,可以不惧风霜雨雪,可以穿越沧桑变易。何止是传播优势,还有生存优势。有形的建筑可能会因为雷劈地震毁于一旦,无形的诗词却能在祖祖辈辈的口舌中传诵,抵达时空交替的前方远端。

4、

当代人要想成为广受关注的高光人物,在电影、荧屏频频露面是最佳方式。要是没有这样的条件,又不甘心寂寞,还可以借助抖音、快手自媒体。所幸如今是智能时代,网络发达,开通直播便能混个脸熟。古人没有这么幸运,要想成为高光人物,走进诗词是最佳方式。何止是人,飞禽走兽也是这般。

如果在飞禽中推举高光者,大雁一定会高票当选。大雁屡屡鲜活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缘于两个优长。一个前文曾经点到,大雁在婚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聘礼角色。这婚俗源远流长,据说是进入父系社会时伏羲所定。父系社会是以颠覆母系社会为开端的,颠覆的手法是抢亲成婚。抢亲都在晚上,因而结婚的婚字由“女”和“昏”组成。这种抢婚的粗暴行为对女子当然缺少起码的尊重。伏羲要扭转这陋习,因而提议成亲要订婚,订婚时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只活雁,以示尊重。选定送雁为礼,肯定是看中了大雁一旦婚配,即从一而终。何况还南行北归,守时可信。好的提议自会得到广众相应,并乐于实行。缘此,聘礼送大雁就广为流行,千秋延续。

另一个优长是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说法非常古老,却难找到事实依据。倒是鸽子被称为信鸽证据确凿。二战时期多只信鸽因为传递情报荣立军功,“白色佳人”便是其中之一。1943 年10 月11 日,英国皇家空军海防总队的一架战机遭遇恶劣天气,迫降在北海。“白色佳人”顶着狂风,飞行上百公里,送达人员被困的消息,使战机上的11 人得救,为此这只信鸽荣获迪金勋章。那鸿雁传书为何会口口相传?可能诸位都知道苏武的故事,他作为大汉使臣被扣押在匈奴19 年。匈奴人让他在北海放羊,还说只要公羊生下小羊就放还他。这岂不是要把苏武羁押到肉身化作尸骨?后来苏武能够还家,是因为汉宣帝派使臣去见匈奴单于,声称得到一只身衔书信的大雁,知道苏武仍被囚禁。那时匈奴有意和大汉修好,才放他还乡。请注意,这里的鸿雁传书是声称,并非真事。不过,由于大雁家族美好的声誉,没有人纠缠真实与否,这故事也就传扬开来,而且多次出现在诗词中,大雁随之成为禽鸟中的高光大咖。

大诗人李白便多次以鸿雁传书抒发自己的感情,他写下“莫惜一雁书,音尘坐胡越”,又写下“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大词人李清照写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写下“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像李清照写下的这样以大雁寄托相思的诗词,实在是太多了。杜甫因安史之乱羁旅蜀地,不能返乡,痛苦地倾诉:“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秋雨霏霏,天气转凉,韦应物远望故乡,忽听雁鸣,写下愁思:“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秋夜,梅尧臣孤身伫立,聆听雁叫,触发出的心事是:“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俦合鸣自得,只去音已哀……”以大雁寄托情思的诗作多不胜数,编辑一部历代名士咏大雁的图书肯定绰绰有余。

由这些唐宋诗词可以断定,大雁成为飞禽中的高光大咖,毫不夸饰。不过,高光大咖不见得言谈举止就是效仿对象,更谈不到是人生楷模。大雁要想成为人生楷模,还需要耐心等待,等待一个知音人、知心人。这个人唐朝没出现,宋朝没出现,要等金朝才会出现。这个人就是元好问,他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便让大雁美名万古流芳。

元好问用几块碎石垒起了简陋的雁丘。

元好问用《摸鱼儿·雁丘词》,为大雁家族树立了无形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