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的三餐四季
我有个短板,不擅做饭。炒青菜太咸,炒肉片半生,番茄炒蛋没有番茄味,总之永远棋差一招。根源在我妈。她做饭特别好吃。每次下馆子尝到好菜,稍加琢磨,她便能“原菜复制”。烧饭是她的爱好,厨房是她的领地。她的拿手好菜青菜肉圆汤,儿子每周必翻牌子。她任“主厨”负责全家一日三餐,“把持”厨房几十年,地位无法撼动。
总结下来,就是“用心”二字。每餐精心准备:冷菜先上桌,热汤温而不凉,小炒提前10分钟下锅。大家上班、放学回家,她精准匹配到坐下就可以开吃。每天,她都问清楚吃饭人数、时间。在她看来,吃饭应有仪式感。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莫过于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吃她做的菜。而她,总是最后一个上桌。她仿佛掌握魔法,让人与食物和谐美妙,这超越了味道本身。
显然,我没有学精厨艺的紧迫感。小时候在妈妈身边看。她总是说:“去去去,读书要紧”。偶尔同意教两招,多是应付。几次下来,我觉得她不是个好老师。一边实操,一边讲解。“煎鱼我不大行,你爸煎两面黄、不掉皮。”“煎好后,喏喏,加糖加盐,倒酱油,加水盖过鱼身。哎哎哎,火大了,关小点!”我自作主张添佐料,手忙脚乱。学不好,也不能怪她。后来,翻美食杂志,大多数菜谱都没有精准描述,过程很详细,分量很写意。盐少许,糖半勺,少许是多少,勺是多大号?全凭感觉。老妈常说,做饭这事吧,多做做就会了。话是真理,可她就是不给我机会。
分开住后,老妈还是每天穿过半个城来我家做饭。一边抱怨一边乐此不疲,看到外孙赞不绝口的样子,她笑得合不拢嘴。每个人都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厨房是她的舞台,我从不敢觊觎。我为自己的懒找到正大光明的借口。我真正下厨,从买了一台厨房机器人“小美”开始。有了精确的指示,只需要找到菜名,按图索骥即可。500克排骨配50克冰糖,机器自动烹煮25分钟,“小美”做出来的糖醋排骨是上海菜味道。“小美”操作便捷,很快,我就能烧出一桌子菜,颇有大厨风范。可问题来了,面对丰盛菜肴,儿子并不买账。他说:“这不是阿婆的味道。”这就很难了,“小美”模仿的对象是职业厨师,而儿子认为,味道与阿婆的相似才是最重要的考核维度。
终于轮到我掌勺。一是因为疫情,二是因为阿婆生病住院。我抖擞精神,全心投入。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快,我也能在一小时内弄出一桌饭菜,荤素搭配、香味扑鼻。至于味道嘛,见仁见智。老公要口味清淡,儿子要肉香浓郁,我要营养搭配。需要考虑好每个细节和要素。我常挂在嘴边的是:“有的吃不错了,凑合吃吧。”儿子表示无奈,毕竟大勺握在我手,只能听我的。渐渐地我发现,“小美”确实不尽如人意,机器刻板,有调整等待的功夫,一口炒锅三下五除二搞定。“下厨房”是我的神助攻,只有想不到,没有“下厨房”做不到。我输入“排骨”,APP会自动关联所有“排骨”菜式,配料也清楚明了。烹调方法更是五花八门,甚至可以在评论中比较一下菜谱的安全性、可靠性、营养度。有了“下厨房”,从未尝试过的新奇菜肴,也可以快速出锅。我渐渐明白写意的重要性。中华美食博大精深,随手一挥便是不同滋味,确实只有反复尝试,不断改进,才能赢得儿子味蕾。
下厨简单,做出阿婆味道才是难点。平凡的柴米油盐造就熟悉滋味,浓浓亲情融化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中。一家人的三餐四季,才是生活的真正要义。习以为常的团聚餐,在若干年后,会成为最珍贵的记忆。而激发回忆的可能是一块红烧肉、一碗青菜肉圆汤。我坦承,关于下厨这件事,我是无法超越我妈了,君子远庖厨,就让我做个摆烂的“厨二代”吧。我希望儿子能记住阿婆的饭菜香,更希望他能接过阿婆掌的勺,我且心安理得地继续摆烂。
时间的魔法
我朋友圈里有几位活跃的摄影爱好者。A君热爱旅行。虽说十天半个月才冒个泡,可发出来的图却美轮美奂、惊艳绝伦。我稍加点评,他就发来一大堆得意之作,全都原图发送,丝毫不考虑我手机内存。他谦称学生,随大师们到处蹭拍。在我这个摄影小白心中,他俨然就是摄影大师。B君则专心拍鸟,最初的作品大多远观,鸟儿们一群群、一对对镶嵌在花木丛中。后来,作品则越来越聚焦,鸟儿喂食、鸟儿衔泥、鸟儿振翅,想必是鸟枪换了炮。最近的作品则变成了小视频,配上文字,花儿传情、鸟儿说话,意趣丰富。我最欣赏的却是C君,他每次只发一张图,每张图都富含哲理。绿荫道蜿蜒盘旋,一对奔跑的红色背影似乎双脚离地;日光下,一大簇紫薇花探头探脑地越过墙头……那些图,留给我无限遐思。
美图美景,我也喜欢。拍出好照片一度成为我理想。我请教摄影大师,学摄影很难吗?很难。首先要起早贪黑。大师告诉我,清晨最佳的是天光未明,天边亮起鱼肚白。傍晚也是如此,夕阳西下彩霞飞,云层丰富五彩缤纷。我做不到,早上我还在睡,晚上我还想吃。摄影器材也是难题。我买过几个相机,单反机身和大小镜头也配了,钱花了不少,水平却只停留在三部曲的阶段:打开电源、放平相机、咔嚓一声。最困难的是设备太重,天遥地远地背去目的地,连打开相机包的劲头都没有,更不提换了场景还要换镜头、移三脚架。耐心,对于毛毛糙糙的我也是问题。大师说要耐心等待,时机可遇不可求,有时候同一地点连续守好几天才能出一张片子。天哪!出门旅行难道不是为了享受吗,这样蹲守有什么意义呢?
很久以后,我才悟出点名堂来。一个夏天午后,我在玄武湖散步,看到一群拍鸟人扎好马步排成队,瞄准湖心岛上一群鸟。光看他们,我已感到酷热焦躁。买一支冰激凌,我坐在阴凉处默默观察。烈日下,他们戴着帽子,用手挡在额头看相机,时不时交头接耳讨论、指手画脚谋划。他们的后背全被汗水濡湿,然而笑容却无比灿烂,那是感知的快乐,更是分享的快乐。我突然想起大师的话来,只要出一张好片子,那么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透过照片,看见美丽,更能感悟瞬间艺术背后的辛苦和坚守。大师随手拍下传来的璀璨瞬间,呈现出这四十年来的变化:江水更清、森林更翠、鸟雀更多、花儿更艳、建筑更高、街巷更新。世事更迭、城市变化,我们身处其中,总得留下些痕迹。我不擅长的事很多,但我想一一去尝试、去感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许就是让我们体验百般滋味,不要白走了这一程。自忖吃不起摄影的苦,我选择另一种方式向生命致敬:做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瞬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去记录:文字、影像、声音。这个城市集聚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平凡的人都在努力生活和工作。我想施展一点魔法,把那些有滋有味的瞬间停留下来,瞬间成永恒,未来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