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尾书记”

龙井村书记徐子君有个绰号,恐怕是中国村书记中最牛的,说出来怕吓着你——“省委书记”!其实是蒙你的,听起来吓人,若写纸上准让你发笑觉得好玩——“省尾书记”。咋有这个叫法?你听徐子君的解释立马全明白:“龙井村是S省最北的村,是S省的省尾,本人是省尾龙井村书记,当然可称‘省尾书记了。”有人开玩笑地说他:“你小子野心好大啊,莫非真想当省委书记?”徐子君笑道:“除非你把龙井村变成龙井省。”这解释既妙又无懈可击,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称谓蛮有意思,加上他也不忌讳,你喊他应,应得像那么回事似的。这称谓有趣好玩,一下子在十里八乡传开了:龙井村有个“省尾书记”!

真正让他扬名的是一次救人义举。那年大冬天,一辆小车途经龙井村口池塘边时,因路滑弯急车速快,小车突然失控翻入塘里,目击者大声呼救,立刻引来几个村民,徐子君也闻讯赶来了,立马招呼村民救人。他捡起一块石头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池塘水里,砸破车挡风玻璃及侧面玻璃,同跳入水中的几个健壮的村民将小车内的一家三口弄出来,抬上岸。幸好救援及时,一家人只呛了几口水,无大碍,徐子君当即安排离家最近的村民把落水者领回家换衣服,村民见他和几名施救的村民像落汤鸡似的被冻得瑟瑟发抖,催他们赶紧回家。徐子君换好衣服来到现场,叫来吊车将池塘里的小车拎上岸,也算帮人帮到底了。当天下午媒体记者闻讯来村里采访,得知带领村民救人的徐子君有个“省尾书记”的绰号,便来了兴致,将“省尾书记”写进了新闻稿里。审稿的领导也认可这妙趣横生的称谓,没改,报上登的和电视播的都是一样的标题《“省尾书记”带领村民抢救落水者》。这下徐子君的名气从本镇扩大到全县了,常闻街谈巷议这个“省尾书记”,“省尾书记”的救人事迹被民众津津乐道和传颂。尤其徐子君在当地百姓中有了好口碑,人们原称他“省尾书记”有揶揄的成分,如今称他“省尾书记”则敬重有加。百姓越尊敬他,他越谦虚,说“省尾书记”是叫着玩的,不可当真。有人笑他解释多余,本来就是闹着玩的嘛。他不生气,呵呵地笑。

名气大了烦恼就多了,龙井村是“省尾”,经济排名差不多也是“省尾”,徐子君觉得自己这个“省尾书记”当得窝囊很没面子,便挖空心思发展村经济。他审时度势,觉得龙井村山清水秀,是天然氧吧,且有高山蔬菜、土特产和红豆杉等古树群,山上还有一宝——黄精。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最适合发展旅游,便率先将自家改造成民宿,接待游客,同时带头种植黄精并加工成旅游礼品。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仿效建民宿种黄精,两年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游客抱怨进村的路窄弯急,易发生危险,许多游客只能生畏兴叹。无钱修路成了徐子君的一块心病。

很快他意想不到的机会来了。有一天县委书记在附近的乡镇调研振兴乡村的课题,途经龙井村时不知谁开了句玩笑说这里有个“省尾书记”,县委书记突然联想到自己曾亲自表彰过“省尾书记”徐子君,便来了兴致改了行程,幽默地说去看看我们的“省尾书记”,让下属联系了徐子君,拐进了龙井村。见到徐子君,县委书记开玩笑说,你这“省尾书记”躲在深山里,难得一见啊。徐子君受宠若惊,搓着手一副谦卑的样子,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没脸见您书记大人,让您笑话了。县委书记听了他的汇报,对他的设想和思路表示赞赏,并承诺回去后立即协调,着力解决村路拓宽问题。临别时县委书记握着他的手风趣地叮嘱道,龙井村的振兴全靠你这位“省尾书记”了,大胆干吧。徐子君像战士似的响亮地回答:我一定不辜负书记您的期望!

后来路拓宽了,游客多起来,龙井村的旅游经济也旺了,甩掉了“省尾”的帽子,排在全镇前列哩。再后来,徐子君差点见到真正的省委书记,那天省委书记下基层视察的行程中本来有龙井村,但因邻镇突然发生了台风灾害,当即奔赴灾区指挥救灾。没见到省委书记,恐怕要成徐子君一生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