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

周财福的发迹确乎跟家庭有关。这并不是说他的家庭背景有多显赫,他祖上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他父亲还健在,八十多岁,常住小南门。

小南门是条老街,居民大都开门做生意,小商小贩。老街清一色的木柱灰瓦房,唯周财福家的老宅拆除了,原址上盖起三层大理石外墙的洋房。

周财福在老宅长大,结婚生子,房屋改建时搬了出去,再没搬回来,也很少得空回家探望。

周母过世有些年,偌大的家只剩老爷子。好在老爷子不觉孤单,有保姆专职洗衣弄饭,时常有人嘘寒问暖。他耳不聋眼不花,每天都要出去遛圈儿,出门前,老爷子习惯整理衣冠,中山装前襟五枚扣子全扣齐,戴顶黑呢鸭舌帽,手拿包浆老藤拐杖,碰见老邻居,面带三分笑。

这天返家,老爷子顺脚去斜对门的小张家招呼了一声:“你中午不要开火,我家烧鳜鱼煮粉,一个人吃不完。”

小张其实不小,奔60岁的人了,他同周财福是小学同学,原先一直居家做买卖,卸下前庭的门板就是杂货店,年前关门同老婆奔省城带孙子,三个月不到赌气回来了,也是一个人。老爷子有点儿窃喜,以前家里水龙头滴水、灯泡炸了,都是小张过来帮忙处理。

中午的鳜鱼煮粉,几乎被小张一个人吃了。老爷子吃了两口搁下筷子,说:“鳜鱼太大了,味没煮透,‘桃花流水鳜鱼肥’,半斤重的鳜鱼最好,按说现在正是吃鳜鱼的时候。”

小张吃不出区别,只觉味道鲜美。

老爷子突然想到一道点心:“真想吃一次‘金线吊葫芦’。”

小张愣住,疑惑地望着老爷子。

老爷子说:“就是手工擀的碱发面条、前夹心猪肉馅的馄饨,放龙骨汤一块儿煮,哎哟!以前东门口馆子店有卖,现在好像绝迹了。”

小张知道老爷子向来对吃有讲究,他是木匠出身,也算体面的手艺人,人家三餐两点的招待,稀奇东西没少吃。

老爷子不仅对吃有讲究,待人处世也讲究,“面带三分笑,礼数已先到”。

讲究其实就是一些俗成的规矩,比如“喜不赠伞、寿不赠烟、丧不后补”;比如“茶七饭八酒满盅”等。

老爷子本行当的规矩也不少,他学徒时先熟背口诀: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桌不离九……说的是做长凳的尺寸二尺三寸或四尺三寸,取“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寓意坐一起的都是兄弟和朋友;门的宽窄尾数带五,“五福临门”之意;“七”“九”同“妻”“酒”谐音,意思床有妻、桌有酒。

家具的尺寸是取意,生活中更现实。“桌上无酒难留客,心口不一难做人。”

老爷子真心舍得,他手上赚了两个钱,都花在交朋结友上。现在人情社会,多个朋友多条路,不然,一介布衣,谁会理睬你。

儿子的路便是他铺好的。周财福师范毕业分配在乡下教书,老爷子托人把他调进乡政府,又通过人托人把他调进县机关。有人扶上马,还有人送一程,周财福一路顺风,升迁去了省城,当了大官。

当然,周财福个人也努力,能办点实事。无奈老爷子的讲究对他潜移默化,影响颇深。

周财福的讲究就特殊了,专去私人会所,没有野味不上桌,酒只喝年份茅台,茶喝高山雨前嫩芽。他还有些“讲究”超乎常人的想象,喜欢收藏古瓷古画,一块金表价值百万。小张的儿子省城参加工作,是周财福安排的,他没有“讲究”,是少有的例外。

老爷子的家突然门可罗雀,几天不见来人。这天晌午,他无意听到儿子“留置”的消息,吓得卧床不起。

保姆告诉小张:“老头中午晚上都没进一粒米。”

小张迟疑了一会儿,亲自动手煮了一碗“金线吊葫芦”送过去。

老爷子看一眼便知不正宗,面条是挂面,不是金色,且糊糊搭搭,但他还是津津有味地吃完了。放下碗,老爷子理了理坠在耳边的三根白发,可怜兮兮地望着小张说:“我以后怎么办啊?”

小张说:“财福能回来更好,不能回来我给你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