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回来(2)

中午时分,莲子用木盘端着饭过来。两大碗一小碗,洋芋面片子。大碗上面飘着绿色的韭菜和红红的油泼辣椒,小碗里只有韭菜。我帮着把饭放在炕桌上。莲子找了一只碟子,从地上一只小瓷坛里夹出一些咸菜。我扶着大姑坐起来,莲子在大姑身后垫上被子和枕头,端着小碗给大姑喂饭。大姑只吃了两口,喝了几勺饭汤,就摇头不吃了。她的额头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说真香。我也附和着说香。莲子说香了就多吃一些,又要过去端饭。我忙说不再吃,已经很饱了。莲子也不客气,收拾了碗筷。莲子叫我去东厢房睡一会儿,她照看着。

我有些困,顺了莲子的意思到东厢房里睡觉。

大姑家的院子在沟口靠近北山根下的台地上。原来这个院子在村庄的中间地带,许多人家的院子在更加靠近山沟里面的台地上。村里人家的光阴逐渐殷实起来之后,开始搬离原来的老院子,迁移到相对平坦一些的沟口外平地上,新建起了房屋院落。大姑家没有搬迁,到现在就成了村庄的边缘。这里比村子的其他地方高一些,显得不合群的样子。村子里的水泥硬化路也没有通到大姑家门口。硬化路只通到莲子家的院门口。从莲子家门口到大姑家门口还有一道近三十米长的斜坡。站在大姑家门口的土坎上,可以看到整个村庄,也可看到村庄外很远的地方。中秋时间的阳光明晃晃照耀着,天空蔚蓝幽远,没有一丝云彩。远处的山坡上绿草依然茂盛,院子外几株老柳树柔长的枝条在微风里悠然荡漾,枝叶间传出几声细碎的麻雀的啁啾声。两只老母鸡在大门旁的荫凉里安静地卧着。前些年,大姑养过猫,也养过狗。那时候院子里很热闹,现在只有两只鸡,气氛有些寂寞。大姑说喂养猫狗费气力,喂不动了,只养两只鸡。剩下的饭菜倒掉太浪费,养两只鸡帮着吃掉,还能收几个鸡蛋。我来看大姑时,她总是给我炒几个鸡蛋吃。大姑家的鸡蛋保留着土鸡蛋的香味,我爱吃。市场里买的鸡蛋,从来没有那个味道。大姑有慢性胆囊炎,不吃鸡蛋。除了招待亲戚,剩下的鸡蛋都给了莲子。院子里靠北一排三间瓦房都是三十多年前的建筑,一间上房,两间厢房。老式手工瓦,瓦沟里积满了青苔,分辨不出颜色,整个屋顶一色青黑。木格玻璃窗,略显小气,原木色门板,泥土墙壁靠近地面的地方有几层老式手工砖。一切都显示着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印记。建造这栋房子的时候,大姑和姑父正当年轻力壮。那时候大姑家的房子在村子里算得上阔绰的。几十年过去了,这栋房子现在看上去小气而陈旧。就像大姑日渐衰老的身躯,有些摇摇欲坠的迹象。姑父去世后,没有人上屋顶去维护,有些瓦片破损了,到秋雨季节,多处漏雨。两边山墙外也因为雨水冲刷和不断泛碱,泥坯大片脱落,墙也开始坍塌。大姑叫莲子找来两个泥瓦工,花三天时间把屋顶重新翻修一遍,两边的山墙也维修一新。村里有人背地里说闲话,一个老棺材瓤子,还准备活几十年吗?前年,村长找大姑,说可以把老房子直接拆掉,村里负责盖两间新房子,砖木结构,铝合金门窗,一新到顶,不要一分钱。只要大姑同意,很快就找人来盖房子。大姑盯着村长看了一会儿,说不要村长费心,老房子住惯了,怕换新房子睡不着犯病。村长说不动,换支书,又换镇上的领导去劝说,都不行。镇上的领导说,这老太太得过病,怕是脑子坏了,油盐不进。大姑不理会任何人,别人还在屋里坐着,她自己出去门外土坎上晒太阳。村长没办法,来医院里找我,说政府有政策,农村危房改造,叫我去劝说大姑搬房子。我知道说不动大姑,就说表姐很快就来接大姑去内蒙古养老,不用领导操心了。村长信了我的话,没有再去找大姑换房子。转眼又拖了两三年,大姑还是在老院子里住着。好在大姑家院子在村子最边上,衰败坍塌的样子,没人在意。听说几次上级来人检查,没有走到那里就返回了。

大姑平素干净整洁,从那一年得了脑梗塞之后,脑子受了损伤,对收拾家里房子的事开始淡忘。除自己住的那间上房和东厢房之外,西厢房和厨房里基本不再进去,成了杂物间,好长时间都不打开门去看一眼。但东厢房却是她每天必须打扫拾掇的地方。这间东厢房我非常熟悉,我多次在这间房里睡觉。在我的记忆中,这间房子没有变化过,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房子里空气新鲜干爽,没有长期关闭的房子里那种潮湿霉变的味道,像每天都有人住着。房子很小,十几个平方米,一面土炕占据了大部分地方,炕上铺着蓝白相间的条格床单,两床被子折起来放在炕后面,墙面用白灰浆涂刷过,有些地方白灰浆脱落了,露出灰黄的泥土色。靠近炕面围了一圈墙布,蓝底碎白花,用图钉钉在墙上。玻璃窗上有贴过窗花的痕迹。地上一只老式木桌,上面放置一摞书籍,大部分是高中学生的课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书页卷曲得厉害,书脊大都破损了。还有几本小说,比较新一些。旁边一只圆形闹钟,淡蓝色铁皮壳,边缘油漆脱落了几片,现出铁锈。闹钟的指针停止在八点四十分。几十年过去了,这间房子里的摆设放置从来没有变化过,永远停留在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里。

东厢房的炕一直热着。

拾掇这间屋子,是大姑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她煨完上房的炕之后接着煨东厢房的炕。不论冬夏,只要她睡的炕热着,这边的炕也就热着。即使三伏天气,大姑也要睡热炕,一两天不睡热炕,她的老寒腿就发作,酸困痛疼,受不了。大姑煨完炕之后,进屋子里清扫。她把叠着的被子拉开来,重新叠好,抻出笔直的棱角来,用一块绣花苫布盖在上面,放回原来的位置。她跪着用笤帚清扫炕上的灰尘。她扫得非常仔细,生怕漏掉一星灰尘;床单在她的笤帚下舒展平整,看不出一丝皱褶。大姑退到地上后,看一看被子和床单,稍有不如意,她就重新上炕来,把刚才做过的事重复做一遍。然后把木桌上书籍重新摆放整齐,用抹布擦拭干净桌上和闹钟上的灰尘。打扫地上时,先要均匀地洒一些清水,等地面上潮湿时再清扫,不能有尘土扬起来。要是天气晴朗,大姑总是把门帘搭起来,门开着,让阳光照进房子里去;阴雨时,就把门合上。东厢房是大姑生命里一个不能割舍的地方。大姑打扫东厢房时,姑父默默看着,有时看得心里酸涩,悄悄走到院子外面去,蹲在土坎上抽旱烟。时间久了,姑父劝说大姑,不要费心思了。大姑不说话,定定地盯着姑父看,姑父受不了大姑的眼神,慌乱地走开。大姑不回应姑父,也没有停下来要做的事情。姑父拗不过,习惯了,不再劝说,有时还帮着大姑煨炕,大姑要煨炕时,姑父帮着去背填炕(方言,煨炕用的燃料。树叶植物根茎草屑之类的混合物)。晴朗的天气里,姑父会把炕上的褥子、被子、床单一股脑撤出去,搭在院子里铁丝上晾晒。炕洞里积满炕灰之后,大姑用锄把炕灰掏出来,姑父用竹篮提出去倒在肥堆上。大姑半辈子的光阴消耗在那个院子里。原先,除了去地里干活儿,有时候还到镇街上去赶集,买一些衣服鞋袜日常用品之类。姑父去世后,大姑几乎没有走出过沟口村。需要到街上买的东西,都托付给莲子。地里的活计干不动了,大姑把田地承包给别人耕种,自己只在门口种一小块菜园,填补吃喝。她一个人吃不了多少,大多都送给莲子和其他邻居。

我劝说大姑,叫她跟着慧子去内蒙古。大姑说,我走了,社子回来就没家了。我只好作罢,不再提。

社子比我大两岁。我们是亲表兄弟,但我和他很生疏。我们不属于同一类人,智商性格都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他的聪明在附近出名,文静又好学,很少和别人说话交流。他是老师批评学生和家长教训孩子所要对比的典型形象。他除了过年时来我们家走亲戚,给几位舅舅拜年之外,平时从不和我们来往,也很少和别的同龄人来往。大姑和姑父给予社子厚望,只等着社子考上大学,光耀门庭。社子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学校里总能考出好成绩。社子在县城最有名的中学里上高中,受到所有老师的赞誉。暑假里,社子不会像我们一样到田地里帮父母收割庄稼。大姑不让社子干农活儿,只让社子在家里读书学习。社子在东厢房里看书学习的时候,家里其他人走路时都踮着脚步。大姑像一只罩窝的老母鸡监视着家里的其他人,姑父的一声咳嗽都会引来大姑愤怒的眼神。临近高考那一年寒假,慧子带着孩子来娘家,当时孩子不到三岁,好动得不得了。有空就跑到东厢房里去找舅舅,社子喜欢小外甥,撂下书本,逗孩子玩。大姑看见了,心里不快,看管着不让小外孙到东厢房里去。但总是看管不住,一转眼小孩子又跑过去了。大姑心里窝火,想叫慧子带着孩子早点儿回内蒙古去。慧子本来要住到过完年才回去,最后看不惯大姑的脸色,提前回内蒙古去了。姑父不舍女儿,对大姑不满,老两口儿偷偷闹情绪,在社子跟前又装得一团和气。等到翻年社子终于考上大学之后,一家人心里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先前的那些不悦才慢慢消散。姑父特意去了一趟内蒙古的慧子家,委婉地表示对女儿的歉意。慧子说能理解老娘的心思,换了她也会那么做。她也希望弟弟顺利考上大学,她的脸上也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