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九八三(2)

快十年了,堂弟算了算。

我爸这一走,屋里也没他们牵挂的了,以后见面更难。

他们的根在王畈,堂弟安慰我,还是要回来的。

我忍了忍,没解释。远了,亲兄弟亲姐弟也远了,眼神都不一样了。过去我们之间啥眼神?亲近,无间。现在呢,躲躲闪闪,甚至厌烦。当年我去城里安家跟瑞瑞借了十万块钱,还不到两年就催着我还,我老婆赌气,去银行贷款还了。原本大姐跟我们走得近些,老婆非要撮合外甥女和她表侄的婚事,两家也有了隔阂。大姐和瑞瑞也疙疙瘩瘩的,说他看不起他们。其实瑞瑞也不少帮大姐,他跟我念叨过,说大姐是因为他辍的学,小学还没毕业就下地做活儿,所以他听说姐夫买马比我表现得激动,讲了一大堆赌博的不好。这也没啥,瑞瑞不该事情过去了十几年还不放手,每次见到大姐家的人都会问姐夫中奖没……

外面进来一阵风,冰棺前的长明灯晃了几晃。

怕不?我问。

怕啥?堂弟说,自己的大伯,亲大伯。

也是,可能是自己最亲的人吧,我也不怕。我以前特别怕谁家死人,白衣孝帽,再加上院子里黑沉沉的棺材,远远看着心里就怯。那时候,感觉死亡好像都是别人家的事,跟自己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快四点时,堂弟没熬住,睡着了。

续了一炷香后,我怕自己瞌睡,在屋里轻声走走。

灯泡是一百瓦的,照得屋里亮堂堂的。东墙上挂着两个镜框,里面全是照片。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父亲的照片。不多,大都是最近十几年的,最早的一张是他的结婚照,下边印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父亲平时不苟言笑,习惯皱眉。照相也是,你越让他笑他眉头越皱得紧。母亲说他那也不是皱眉,是皱纹多了,年轻时就像个小老头儿。一家人最全的一张是二○○二年拍的——母亲做完手术的那年春节——只是少了瑞瑞的老婆和儿子……

我取下镜框,用抹布擦了擦镜面。取第二个时,镜框与墙形成的三角遮挡着的照片掉在地上。堂弟被惊醒。

我们一起翻看落在地上的那十几张照片。大多是小照片,黑白的居多,几张彩色的可能曾经粘在哪儿了,这儿那儿掉了点儿色。这是谁啊?堂弟拿着一张很小的黑白照,问。

你大伯啊,看不出来吧。

像。

什么像啊,就是他。他去给人家送汽水,主家的孩子结婚,对着他也拍了一张。

对对,筐里装的是汽水。你们还做过汽水,想起来了。

麦收前(前多少,记不清了,反正天还不太热),父亲从姑姑那儿——又是姑姑,姑姑那个时候就像现在的扶贫干部,总想着让我们早日脱贫——拉回来一架子车汽水瓶,一个压盖机。架子车还没停稳呢,院子里就挤了一堆小孩。好嘛,免费广告来了,我们家要做汽水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王畈。不过说实话,那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干的活儿,有汽水喝,放鸭子真是太单调了。

第一瓶汽水是当晚做出来的。里面咕里咕噜冒出来的泡吓着大姐了,大姐赶紧递给我。父亲在一旁喊,赶紧喝,别让汽跑光了。我喝了一口,被里面的汽呛到了鼻尖,连打了几个嗝。瑞瑞趁机抢过去,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完了。父亲问,不凉?瑞瑞说,不凉不带劲。碳酸饮料的害处,又过了十几年我才知晓,当时可是稀罕得不得了。

做汽水一点儿也不复杂,放凉后的开水,小苏打,香精,一个小天平(做过几次之后就没再用了,太麻烦,小勺参照就行了)……三个人作业,一人负责将称量好的小苏打放入兑好香精、食用色素的瓶内,一人负责扶瓶,一人负责朝压盖机下喂瓶盖、压盖。

那一年我上初三,瑞瑞上初一。那时候的学校都不补课,周日我和瑞瑞都在家。父亲没让我插手,马上就要中考了——对,是一九八三年。我这一生没多少大事,中考算一件,那是我学生生涯的句号,很容易推算出来。我们家世代农民,父亲强烈希望我们中能有一个跳出农村,光宗耀祖。这种希望太强烈了,以至于对我这种成绩居然也没放弃:万一呢?父亲不让我干活儿,让我在里房备考,背政治,做数学题,他们在堂屋做汽水。我在里房憋了半天,出来的时候看到父亲正虎着脸。大姐看看我,同时,机器一样将小苏打倒进压盖机下的瓶子里,瑞瑞将瓶子归位,父亲压上盖。压盖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道程序,要准确,还要快,晚了,汽水就会呈沫状喷射出来。

学累了?父亲问。

嗯。我来换你一会儿吧?换换脑子。其实我一点儿也没学进去,就是外面不这么热火朝天的,我也学不进去。

左手喂上瓶盖(压盖机上有个吸铁石),右手摁下压盖机的手柄,咔,成了。

会了?父亲问。

会了。比数学题简单多了(这话当然不能说)。

第一瓶稍微慢了点儿,汽水冲出来少许。十多瓶后就熟练了,我像大姐那样也成了机器。几十瓶之后,我们仨不知不觉较上了劲,不约而同地暗暗加快速度。我压空了一次,缓过手重压时,汽水喷了瑞瑞一身,头上像是打了洗发剂。大姐笑了,我也笑了。瑞瑞看看我,又看看大姐,也笑了。

多浪费,父亲从外面进来,皱着眉。

我们都收了笑。大姐低着头继续先前的程序,瑞瑞也启动起来,我也跟着运转起来。刚压了两瓶,大姐又一次笑起来——她之前低着头一直忍着,到底没忍住。

意外的是,父亲没有责怪我们。他扛一把铁锨出门了,我去看看秧田里的水。夜里下了一夜雨,不大,院子里的土还硬着。父亲的背影被厨房遮住——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能清楚地记得他的背影,他穿着冬天罩袄的蓝褂子,有点儿大,在他身上来回晃悠。父亲走了,我们笑得更畅快了。大姐起的头,我和瑞瑞跟着。太阳好像也是被我们笑出来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枝洒到院子里。雨后初晴,那阳光像是也被雨洗过,干净,清亮。

笑尽兴了我们才重新开始。现在想起来当然没什么好笑的,汽水喷到头上而已,有什么好笑的?但我们确实笑了,笑了好一阵。

汽水的销路没有我们预想的好,第一批货一直卖到麦收。父亲总共联系了九家小卖部,每家放一件,隔一阵再带几件挨家补货。学校放麦忙假时,我接替了父亲的补货工作,瑞瑞负责烧饭——主要是把粥烧开,炒菜要等母亲回来。我们——我和瑞瑞——都没有耐性,在麦地摆弄一小会儿还差不多。碍事绊脚的,大姐说,你们都是享福的命。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出去补货是中午,天正热。父亲说中午人都回屋吃饭了,跑不了空。我带了五件汽水,后座上一件,两边各坠了两件——我想追上父亲的,也带七件,父亲不让,说我腿没那么长,怕摔倒了。

第二站就吃了闭门羹。我问邻居老太太,说是下地去了,南坡。我朝南坡骑,路上好几个人喊我买汽水。找到主家,说是既然送到地头了,就留一件……

晚饭桌上,我向他们汇报说我当天卖了近两件,还有六个小卖部断货。父亲难得地笑了,挺有经商头脑嘛。我那个激动啊,心里澎湃汹涌,面上还装作若无其事。父亲后面的话又把我打回了原形,你们仨各有所长,瑞瑞是读书的料,你大姐干活儿一把手。我不知道父亲后来还记不记得他这句话,他像个神奇的预言家,一语成谶。我相信,他要是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一定会重新预言我们的人生

农村最紧张的就是夏收,既要抢收又要抢种,他们自然顾不上生产汽水。我和瑞瑞借来三个煤炉(家里只有三口锅),不停地烧开水。有人后来帮我们分析为什么没挣到钱,成本太高,烧开水得多费煤,咋不直接灌井水?好像当时就有人这样指点我们,但父亲害怕,万一喝坏了人家肚子呢?家里就剩下我们俩,逼着我们简化工序,我自己左手加小苏打、右手扶瓶,瑞瑞装瓶盖、压盖。那个时代的生产销售不能用后来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人工减少了,成本就应该降低,利润也应该随之增长。但事实是,甚至我们俩的人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汽水的利润一分钱都没见提高。

中招回去,我接过了父亲补货的活儿。我其实也想继续上学,可我们全校能考上县城高中的也就十个人左右,我前面还有一百多人,有死老鼠也轮不上我。我跟瑞瑞说,你安心上学,我在家帮衬着,家里不用你操心。说那话时我拿着劲,一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英雄气概。

整个夏天,我绞尽脑汁地想了很多卖汽水的办法,用现在常见的说法就是,做了很多策划案。我去街上叫卖过——一开始是趁人不多时壮着胆喊一句,喊几句后就不怕了——偶尔也会去偏远一点儿的庄子悠着卖。效果都不好,几乎没卖完一件过。有一次王畈放电影,一晚上竟然卖了近两件。

从那以后,我到处追电影放映队。我拉着瑞瑞做帮手,也不耽误他看电影。电影开始后虽然来买汽水的人少了,但我还得顾着自行车空汽水瓶,走不开,只能坐在车后座上看。因为离银幕远,我看到的人又扁又长,很别扭。